-
以滋味銘記鄉(xiāng)土——長篇散文《父恩》讀札
飲食,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勾連起個人經(jīng)驗與集體記憶,顯現(xiàn)出“兼及社會、人生、文學、審美等”的文學性特征。
2025-08-09
-
敬奉那個在天空寫字的人:評王方晨《快雪時晴》
讀過王方晨的小說《快雪時晴》,老竹在北廣場空書的身影總在眼前晃動——指尖在空中輕輕劃拉,像在撈取水里的月光,明明什么都沒留下,卻比任何墨跡都讓人記牢。
2025-08-08
-
短篇小說的“炸點”藝術——以徐則臣作品為例
一 “炸點”顧名思義就是“爆炸點”。
2025-08-08
-
《璩家花園》:平民史詩構筑個體的生命詩學
一、南京城的“實名制”:真實如何服務于虛構 人們已經(jīng)注意到葉兆言的《璩家花園》是他迄今為止十四部長篇小說中體量最大、時間跨度最長的一部,并且是告別了“民國懷舊”的僅有的直接描寫七十載當代生活的一部。
2025-08-08
-
《去往馬攸木拉》:營盤守護的邊疆壯美與溫情
位于西藏阿里地區(qū)霍爾巴鄉(xiāng)西側的馬攸木拉山,一處海拔5211米的地理坐標,是阿里地區(qū)與日喀則的天然分界線。
2025-08-08
-
樊迎春: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多重象征中突圍
對當下的青年寫作者來說,對身處的時代以及遭遇的問題發(fā)言始終構成極大的誘惑,而生活經(jīng)驗的相對同質與匱乏又使得他們很難找到有效的發(fā)言方式。
2025-08-08
-
張學昕:短篇小說,超越具象的“飛翔”
必須承認,倘若小說僅僅局限在對現(xiàn)實本身,即實實在在的對于存在世界和生活的打量、揣度、判斷和描摹,勢必會窒息我們的想象力。
2025-08-08
-
無執(zhí)朝圣與錯位救贖——評路魆《枯山水連綿》
傳統(tǒng)朝圣母題遵循“起點—圣殿—回歸”的邏輯,但路魆筆下的朝圣者卻呈現(xiàn)出“無執(zhí)”特質。
2025-08-08
-
沙輝“心三部曲”詩集:融入涼山廣袤大地,又構造了詩韻的激蕩人心之作
沙輝的“心三部曲”詩集,分別為《漫游心靈的藍天》《心的方向》《高于山巔隱于心間》三部。
2025-08-07
-
王安憶《兒女風云錄》:風起壯圖,云開天地
我們不妨將《兒女風云錄》視作是王安憶以文字繪就的一幅“巨作”。
2025-08-07
-
“在地性深耕”與“超越性觀照” ——關于蔡家園的《微光照遠》
蔡家園的文藝評論集《微光照遠:新世紀文藝現(xiàn)場觀察》,以敏銳的審美感知與多維的批評視角,構筑了新世紀文藝現(xiàn)場的理論圖譜。
2025-08-06
-
《生長》:懷果實之心,繪生長畫卷
2017年,雄安新區(qū)設立伊始,作家心盈便將目光聚焦于此,持續(xù)關注并發(fā)掘這片熱土上涌現(xiàn)的各類人物典型。
2025-08-06
-
《侯二嫂進城》:主體觀念、革命意志與民族精神
抗戰(zhàn)文學關乎民族精神的書寫和塑造,一方面不得不觸及宏大而崇高的層面,另一方面則需探向縱深繁復,以求真實與生動。
2025-08-06
-
《色子沒有第七面》:叩問人性的深處
當我編完娜仁高娃這篇小說時,窗外的夜色已經(jīng)濃了。
2025-08-06
-
陳艷:永不消逝的手稿
1999年,舒乙在接受采訪時用“最后的手稿”來形容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以下簡稱“文學館”)收藏的作家手稿。
2025-08-06
-
柳偉平:在尋找之旅中治愈身心
作家素有“守成”與“先鋒”之分,先鋒作家拒絕盲從現(xiàn)有的文學規(guī)則和秩序,總想打破常規(guī)、嘗試新路,為文學帶來新的形式和表達。
2025-08-06
-
《時光畫像》:小說的層層漣漪
《時光畫像》是一篇關于遺憾的小說。
2025-08-06
-
余紅《洞庭人家》:讓文學重新接上“地氣”
余紅長篇小說《洞庭人家》將普通勞動者作為敘事主角,在柴米油鹽的煙火日常里,還原洞庭湖區(qū)人民的真實生活和熾熱情感。
2025-08-06
-
文學能夠匯聚神奇的力量
周末,在贛州文化館參加了一場特殊的讀書分享會。
2025-08-06
-
旁觀者的自由介入——讀《許倬云談話錄》
《許倬云談話錄》是一本堪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史《上學記》媲美的“枕邊讀物”,文字清新自然,而睿識洞見,俯拾皆是。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