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筆談
《文學評論》2015年第6期曾刊登過一組關于“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筆談。
關鍵詞:  社會史現(xiàn)當代文學文學理論2020-10-09
-
倪偉:社會史視野與文學研究的歷史化
文學研究必須貫徹歷史化的原則,即把研究對象放在其得以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背景中來考察,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共識。
2020-10-09
-
吳曉東:釋放“文學性”的活力
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史學轉向”的聲浪中,文學研究追求回到歷史現(xiàn)場,也的確呈現(xiàn)了豐富的歷史原初景觀,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實績。
2020-10-09
-
倪文尖:文本、語境與社會史視野
文學是什么?這個本質論問題已經(jīng)歷史化了。
2020-10-09
-
姜濤:20世紀40年代國統(tǒng)區(qū)文學研究中 “社會史視野”的適用性問題
引入所謂“社會史的視野”,在近年來的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中,無需特別提倡,相互激蕩之下已經(jīng)成了一個小小的潮流。
2020-10-09
-
鈴木將久:“社會史視野”的張力
《文學評論》2015年第6期組織了《“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筆談》專輯,這組筆談提出了不少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給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界帶來了沖擊,促動研究者反思研究方法和問題意識。
2020-10-09
-
值得警惕的學術機制碎片化
學術的碎片化,我特指人文研究的碎片化,即學術研究上把研究對象不斷降級分解分層,乃至于粉碎到原子化、單子化為止的行為。
-
非虛構寫作與寫作的公共性
毋庸置疑,好的文學寫作歷來能夠展現(xiàn)作者對人類生命處境的把握。
-
中國十四行詩及其變體
我之所以提出“三行體”詩,是因為我覺得它更適合描述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尤其宜于揭示當代人的精神狀況。
-
新世紀小說二十年:在先鋒文學洗禮后重新出發(fā)
新世紀小說二十年無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誠如評論家王堯所言,從更大的范圍看,尤其是相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場“小說革命”取得的“革命性”成就,當下作家創(chuàng)作無論在思想、觀念、方法上,還是在語言、敘事、文本上,都顯示出強大的惰性。
-
中國十四行詩及其變體
我之所以提出“三行體”詩,是因為我覺得它更適合描述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尤其宜于揭示當代人的精神狀況。
關鍵詞:  十四行詩2020-09-26
-
徐敬亞:先鋒詩歌與詩歌批評
先鋒詩歌就是對城市的極端厭煩,對死亡和墳墓的一往情深,對傳統(tǒng)、權威的極端蔑視,另外對讀者的極大地忽略,對主流意識的暗中或潛在的顛覆。
-
王堯:新“小說革命”的必要與可能
在“小說革命”之前冠以“新”,是因為1985年前后的小說與相關思潮的巨大變化被稱為“小說革命”。
-
劉小波:短篇小說的書寫現(xiàn)狀及其面臨的危機
短篇小說是一種具有自己鮮明特性的文體,在整個文學體裁構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當前文壇生態(tài)結構的調整導致其生存空間受到其他體裁的擠壓。
-
再議“非虛構”
從概念上來說,“非虛構”是基于敘述形態(tài)來認識的一種創(chuàng)作技藝,它既可以理解為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手段,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的類型或文學樣式。
-
非虛構:一種直面現(xiàn)實的文學精神
非虛構成為文壇上的熱點事件,是在2010年《人民文學》開設“非虛構”專欄,發(fā)起“人民大地·行動者”寫作計劃之后。
-
非虛構寫作:以審美創(chuàng)作反映現(xiàn)實
如果以2010年《人民文學》鮮明揚起“非虛構寫作”旗幟為起點,那么“非虛構寫作”已經(jīng)走過了10年的文學歷程。
-
簡析表情包的社交功能
社交媒體時代,網(wǎng)絡表情包正在逐漸取代語言和文字的部分功能,成為網(wǎng)絡社交的新主角。
-
張莉:為什么要強調女性視角?
為什么會有性別觀調查 是什么時候我們腦子里有了關于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什么是好女人,什么是壞女人,或者什么是好男人,什么是壞男人的想象?恐怕我們很難說清楚,我們的性別觀是由很多東西共同促成的。
-
新媒體與當代文學批評之新變
新媒體是以數(shù)字及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為支撐的媒介傳播方式,移動終端、網(wǎng)絡平臺為其主要信息接收工具,電子期刊、數(shù)字廣播、微博、微信、手機App等皆可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