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晶:作為中華美學精神生成基因的詩學元素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并在會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
-
黃發(fā)有:講述城市里的多彩故事
當代中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zhèn)化道路,城市的崛起成為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重大成就之一。
-
文學批評家也應有自己的“文學故土”
2月5日,光明日報文學評論版刊發(fā)了李敬澤先生的文章《一種具有地方根基的文學批評——由〈龍江文學批評書系〉想到的》。
-
改革開放時代的年輕作家 如何給未來留下有共識的經典
《北上》 徐則臣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霧行者》 路內著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譬若檐滴》 朱婧著 譯林出版社 《細民盛宴》 張怡微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歷史感、現(xiàn)實感的匱乏和經驗的同質化,成為新一代作家面臨的普遍質疑 不拘泥于“十”或者“五”年劃分出一個代際,我更愿意把改革開放前后出生和成長的數(shù)代人稱為改革開放時代的兒女們。
-
九十年代小說宏大敘事問題再反思
“宏大敘事”終結,已成為解讀90年代中國小說的“關鍵性常識”。
-
劉芳坤:地域性、先鋒性與異質寫作
主持語 在中國新文學史上,地方性書寫不僅歷史悠久、成績顯著,而且也備受文學研究者們的贊譽——似乎一個作家越是表現(xiàn)了獨特的地域風情,那么他的創(chuàng)作也就越發(fā)地具有了文化根基。
-
重新建立詩與人的聯(lián)系
我們今天重新面臨五四的命題,也就是經過近百年的發(fā)展演變,我們的新詩傳統(tǒng)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種高度秩序化的存在。
-
文學與直播
現(xiàn)代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就與人文藝術進行著不斷的搏斗,而“技術決定論”也在作家、藝術家中間引起過熱烈的爭論,新世紀第二個十年里種種翻新出奇的媒介技術對市場的占領也為文學藝術再次帶來新的震蕩。
-
在“流量”時代如何讀書?
作為一位以讀書為業(yè)的職業(yè)“書生”,在當今數(shù)字化閱讀環(huán)境下,似乎都不敢貿然談讀書了,老馬不一定識途,職業(yè)老司機也會迷路,面對漫山遍野的資訊、知識,任何一位具有海量吞吐能力的讀者,都只能是望洋興嘆!如今,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由多媒介承載、呈現(xiàn)的“書山”、“學?!?,是信息、資訊、知識混搭的內容瀚海。
-
大與小 急與緩 情與理
不論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還是今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作家都及時拿起手中的筆,面對重大社會現(xiàn)實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形成了大批圍繞特定主題的作品。
-
文學中的麻風—1980年代先鋒小說的形式與異托邦
1986年,先鋒文學有兩篇經典性的小說出世,一篇是莫言發(fā)表在《人民文學》1986年第3期上的《紅高粱》,一篇是馬原發(fā)表在《收獲》1986年第5期上的《虛構》,前者寫到了麻風病患者,后者寫的是麻風村,構成了“文學中的麻風”問題,值得特別討論。
-
江怡:新媒體語境下文學批評的重構
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文學批評遭遇了一系列挑戰(zhàn)。
-
康春華:風格化的青年寫作
“青年寫作”日漸成為當下文壇關注的現(xiàn)象。
-
新媒體文學批評是什么樣子
文學批評通常與當代相連,它不僅被要求對過去的作品發(fā)言,尤其要對當下時代的作品表態(tài),所以實際上它必須同時面對“歷史”和“現(xiàn)實”。
2020-04-20
-
成長中,我將孤獨化為力量
2007年的夏天,我初中畢業(yè)了。
-
青年作家的寫作身份問題
一 在當下諸多的不可阻擋中:世界不可阻擋地多元化,經驗世界不可阻擋地散碎,鏡像不可阻擋的地占據(jù)日常生活,青年作家們向外逐漸緩解了來自權威作家和經典作品所造成的“影響的焦慮”,向內也逐漸告別了青春殘酷物語的書寫模式。
-
文學反映現(xiàn)實,還要說明現(xiàn)實
有這樣一種說法,認為文學應與現(xiàn)實保持一定的“距離”;也有人熱衷于表現(xiàn)“自我”而反對“宏大敘事”;還有人受后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熱衷于表現(xiàn)世界的荒謬性和人的渺小和無助感。
-
文學抗疫的寫作倫理
2020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敵人,近14億中國人更是首當其沖。
-
葛兆光:人文學科拿什么來自我拯救?
我不知道用什么來形容中國當下的精神狀態(tài)。
-
吳周文:學者散文的啟蒙性與自我的精神啟蒙
摘要:學者散文自諸子散文誕生起便具有了與之俱來的啟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