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石窟寺 更好“活”下去
游客游覽龍門石窟,感受精美絕倫的石刻藝術,領略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張光輝攝(人民視覺)
近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2025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河南洛陽舉行。來自美國、英國、柬埔寨、新加坡、日本等10余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和中國石窟寺保護專家學者參加論壇,分享石窟寺保護前沿實踐與理論成果,共同探索石窟寺保護科學理念和方法路徑。
多學科協(xié)同對癥施策
中國石窟寺宛如鐫刻在崖壁上的史書,承載著千百年來人類的信仰與藝術,見證中華文明的開放與包容。然而,這些瑰寶長期暴露于自然環(huán)境中,滲水漏水成為其保護中的突出挑戰(zhàn)。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蔣思維介紹,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其所在的重慶市大足區(qū)年降水量超1000毫米。降水從地表滲透,經裂隙進入崖壁,再在石窟表面排出。水不僅帶來鹽析、風化,還造成摩崖造像表層剝落。幾十年來,大足石刻的治水探索證明,單一手段往往收效甚微,唯有多學科協(xié)作、系統(tǒng)治理,才能真正遏制水害。
在這樣的思路下,大足石刻水害治理團隊采用了多學科方法。通過精細地質勘察,用地質雷達、高密度電法、鉆孔攝像、電磁波CT等多種手段,明確大佛灣滲水補給源、滲流路徑、排泄通道,揭示地表徑流特征和地下水動態(tài)特征的空間關系。水文地質分區(qū)和滲流精細水文地質模型的構建,為后續(xù)巖體裂隙滲水病害的治理、監(jiān)測、評估等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蔣思維說:“多學科協(xié)同要在文物領域實現(xiàn)‘1+1>2’的效果,應用時要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低限度干預’等原則。同時,保護過程要對癥下藥,選用合理的技術工藝。比如,將水電工程中的帷幕灌漿技術引入石窟水害治理,我們要篩選與文物本體兼容、耐久、環(huán)保的復合灌漿材料,進行扎實的前期試驗,還應明確其使用條件?!?/p>
經過努力,大足石刻多學科協(xié)同水害治理工程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蔣思維說,工程結束后,歷經5年的跟蹤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臥佛表面原滲水點不再出水,造像本體鹽析現(xiàn)象也明顯減輕,治理效果顯著。
此次論壇,多學科協(xié)同理念被反復提及。日本大阪大學教授谷本親伯談到,遺產保護需要有多學科背景的人才,大學應該多為學生提供跨學科的學習和實踐機會,探索在石窟寺保護領域形成文理融合的教育機制?!拔覀兛梢杂眉夹g手段和先進設備得到很多數(shù)據(jù),但對數(shù)據(jù)的理解和闡釋依然需要人。所以,我們還要更多交流,讓大家可以就保護成果進行充分討論?!惫缺居H伯說。
要找到石窟寺保護的長久治理方案,不僅要多學科協(xié)同,還要對癥施策。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嚴紹軍介紹了龍門石窟的水害治理經驗。他說:“龍門石窟的水害根植于地質條件與構造特征。每一個洞窟都不一樣,在治理時要針對性地考慮?!币詽撓聻槔?,早期的水害治理曾嘗試過加蓋混凝土板、洞窟灌漿等方法,后來失效。漏水之謎直到地質學的介入才得以破解。找準病因后,治理方案隨之簡化,效果顯著。
從“事后補救”到“事前防范”
近年來,“預防性保護”理念逐漸成為石窟寺保護工作的重要方向,它不僅改變了過去“頭疼醫(yī)頭”的搶救模式,更推動了石窟寺保護從被動應對向主動守護的轉型。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的瑰寶,自北魏至唐代歷經數(shù)百年的開鑿,留下了2000多個窟龕、逾10萬尊造像。如何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漫長歲月中得以延續(xù),是擺在文物保護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保護研究與遺產監(jiān)測中心副主任馬朝龍介紹了相關情況。
“‘預防性保護’概念最早于20世紀30年代在羅馬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提出,引入我國后,逐漸進入遺產保護體系?!瘪R朝龍說,龍門石窟主要面臨的病害包括結構失穩(wěn)、水害、風化、積塵和生物侵蝕。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巖體開裂、松動和滲水引發(fā)的次生問題。這些看似自然發(fā)生的現(xiàn)象,如果不加以防范,極易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害。過去的保護往往以“搶救”為主,例如上世紀70年代對奉先寺大佛進行加固處理,起到了效果。
近年來,龍門石窟在保護理念上轉型明顯。龍門石窟的監(jiān)測預警體系從2012年開始逐步建設,目前安裝了19項監(jiān)測類型,200多個傳感器,監(jiān)測對象涉及多項指標,從環(huán)境到本體病害,以及周邊、游客都進行了全方位的監(jiān)測。
在2021年7月發(fā)生的極端降雨事件中,監(jiān)測系統(tǒng)及時捕捉到部分洞窟穩(wěn)定性異常的數(shù)據(jù),第一時間觸發(fā)保護響應,從而避免了更大規(guī)模的破壞。這充分體現(xiàn)了預防性保護的價值——通過提前感知風險、主動干預,實現(xiàn)了從“事后補救”到“事前防范”的轉變。
除了環(huán)境和監(jiān)測,龍門石窟在日常維護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工作人員長期堅持巡查,利用3D打印技術修補因風雨侵蝕造成的缺損,既保證了修復的科學性,也增強了耐候性。數(shù)字化手段的引入,使文物保護具備了更多精細化、個性化的可能。龍門石窟維護成果于2024年入選了相關遺產保護優(yōu)秀案例,經驗可向更多石窟寺推廣。
“未來,我們還將引入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等前沿科技,提升監(jiān)測分析的效率與精準度,強化技術對保護工作的支撐?!瘪R朝龍說,“此外,加強考古學、地質學、材料學與生物學等多學科合作,深入探究病害機理并研發(fā)更高效保護技術,持續(xù)完善預防性保護體系,實現(xiàn)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再升級,讓龍門石窟這一文化遺產在科學保護中實現(xiàn)持久傳承?!?/p>
科技助力文物新生
近年來,人工智能成為熱門話題。如何將這一前沿技術應用于石質文物保護,拓展研究方法、提升治理精度,成為專家們的關注點。
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院長黃繼忠分享了人工智能在石質文物保護中的探索成果和思考。他說,石質文物數(shù)量龐大、歷史悠久,卻常年暴露在自然環(huán)境中,風化問題嚴重。以云岡石窟為例,因砂巖特性與環(huán)境作用疊加,風化痕跡明顯?!叭绻軐λ^去的風化歷程有所了解,對預測未來石窟風化很有幫助?!秉S繼忠說。
人工智能的介入,為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了新思路。在影像與光譜應用方面,黃繼忠團隊整理了云岡石窟近百年歷史照片,通過深度學習框架識別裂隙、剝落等典型風化特征,定量計算裂隙長度和剝落面積,并結合紋理清晰度分析揭示了風化速度。同時,團隊利用高光譜技術和卷積神經網絡,實現(xiàn)了石窟風化賦存環(huán)境的分類,準確率高,并建立光譜樣本庫,對砂巖表面主要礦物成分進行定量評估,能夠實現(xiàn)更精細的檢測。
“人工智能在文物領域大有可為。”黃繼忠說,“通過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系統(tǒng)能自主分析環(huán)境參數(shù),無損檢測數(shù)據(jù)狀態(tài),實時掌握文物狀態(tài),最終實現(xiàn)病害早期預警,為文物保護提供全新的路徑?!?/p>
來自英國國家羅斯福實驗室的李培勛教授介紹了中子技術賦能文化遺產研究的新舉措。他說,中子技術的獨特優(yōu)勢在于無損檢測與高滲透率。這使其能夠在不破壞文物的前提下揭示材料內部結構與成分,幫助回答“是什么材料”“如何制造”“內部有無修復痕跡”等問題,此外,還能夠補充其他檢測手段的不足。
李培勛還分享了實驗室最新的探索,例如利用中子追蹤石質材料中的水分遷移路徑,為石窟寺等的滲水問題研究提供了借鑒。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表示,文物數(shù)字化已成為當前石窟寺保護的重要技術手段,不僅能提升保護效率、實現(xiàn)信息永久保存,而且借助“數(shù)字敦煌資源庫”等數(shù)字化平臺能夠持續(xù)擴大敦煌文化影響力。2019年,敦煌研究院就已建成投用多場耦合環(huán)境模擬實驗室,通過技術積累,為石窟寺、土遺址在內的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科技支撐。
“中國在石窟寺等遺產保護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從理念到研究再到行動的中國方案。這些中國方案也在不同場合得到了國際同行專家高度贊譽和評價。”蘇伯民表示,通過不同國家不同領域專家間的交流,大家可以互相借鑒學習,為保護好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