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與景深,現(xiàn)代詩歌語言的文本瞻顧 ——《語言的邊界:2024年中國詩歌精選》讀札
收到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詩人周瑟瑟主編的《語言的邊界:2024年中國詩歌精選》一書時,正值小暑節(jié)氣,窗外陽光熾熱,草花榮盛。一年中最熱烈的季節(jié)打開了龐大的翅膀,在山河大地上托起無邊無際的生機和詩意。
我們?yōu)槭裁醋x詩?我們?yōu)槭裁磳懺??在文化的視域,很多評論家都有著深刻的見地。我以為,在諸多文學體裁中詩歌之所以能孤峰獨秀,當在于其首先的“語言美學”意義,其次即是其“思維創(chuàng)造”“言志抒情”“提升品質”“傳承文化”等價值。詩歌就像喧囂都市里恪守幽境的“精品屋”,工致、粹媺、悅目,以其表象存在的語言首先觸達人的視界。詩歌是文學的極致表達,最難介入。其極致表現(xiàn)是:語言之美感、意象之多姿、立意之深邃、空間之多維。
任何時代,詩歌都不會泛眾化,即使是盛唐。上世紀八十年代詩歌的興勃,也只是基于為數(shù)不多的思考者的催發(fā)。彼時,寥若星辰般的朦朧詩人以簡潔、富藏、刻骨的詩句,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疼痛與記憶?!昂谏o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那些以語言縫合理想與現(xiàn)實裂痕的詩行,因慎獨、覺醒、反思、教化,而顯可貴。
很顯然,這些都歸功于語言的創(chuàng)造。美國詩人、評論家斯蒂芬妮·伯特說:“詩歌通過語言編排來傳達、分享或激發(fā)情感……當情感、態(tài)度、感受成為一首詩中的詞語激發(fā)出來的最初、最終或最重要的東西時——當它們富有表現(xiàn)力,相比那些我們能看到的人像畫或能講述出來的故事更像我們能唱出來的歌時——我們可以將這樣的詩叫作抒情詩……奧登將其稱為‘復雜感受的清晰呈現(xiàn)’?!闭且蛴晌淖趾驼Z言的無限發(fā)掘與編排,才有了詩行的節(jié)奏、韻律和內蘊。
這也正如周瑟瑟在該書序言《突破語言的邊界》中所說:“當我提出‘語言的邊界’,實際上承認了我們想象的邊界,但,想象是沒有邊界的,也就是說語言沒有邊界。如果有邊界也只是暫時的,只有人類認知的邊界,想象的貧乏決定了語言的邊界。詩是想象,詩可以突破想象的邊界,從而獲得語言的恩惠?!?/p>
語言沒有邊界,想象沒有邊界,詩學沒有邊界。優(yōu)質的詩歌文本從來都是詩人置身于生活的煩冗時空,對現(xiàn)實進行深度思考、辨析、解讀,在沖突中博弈,在博弈中建構,并突破語言的邊界,呈現(xiàn)出可資鑒賞的詩歌意境,讓讀者沉浸于特定的景深,獲取有價值的閱讀感受。因此,良正的詩歌文本不僅內涵豐蘊、節(jié)奏明快,更兼具藝術審視和美學感染意義。
在陳先發(fā)的詩行中,我們閱讀到了深邃的物理塵域和堅韌的追尋執(zhí)念:
腳下山花欲燃,江上白鷺獨翔/這荒蕪,突然有了刻度/它以一朵花的燃燒來深化自己……/江水的流逝一動不動/坐在山間石凳上的,似是另一個我//詩人暮年,會成為全然忘我的動物/他將以更激烈的方式理解歷史/從荒蕪中造出虛無的蝴蝶,并捕捉它(《登燕子磯臨江而作》)
詩人獨坐于高闊之地,盡覽人間意象,在山花、白鷺共同烘托的視界,類如“東流不溢,孰知其故?東西南北,其修孰多?”之感慨生發(fā)天問,瞬間,滿目蒼茫則有了清晰的標準“刻度”,一朵花兀自開放,盡力為這喧囂的世界裨輔動能和希望。而暮年的詩人何曾懈怠,“以更激烈的方式”將根須探進歷史和文化的深層,精心創(chuàng)造、雕琢內心的“蝴蝶”。山花、白鷺、江水、石凳、蝴蝶……以各自的色彩和特質,共同構成了燕子磯的天然畫圖,及其無限的量變與景深。詩人大開大合的特色語言予以讀者寥廓的審讀視野。
毋庸置疑,現(xiàn)代詩歌語言的演進是一個充滿了變化的硎發(fā)新刃過程。從上古歌謠至《詩經(jīng)》,至《漢樂府》,至唐詩宋詞,再至現(xiàn)代新詩,承載了傳統(tǒng)文化和東方情感的詩歌語言是歷代詩人首要的淬煉功課?!耙靼惨粋€字,捻斷數(shù)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即是詩人為遣詞造句而苦心孤詣的見證。
詩人胡弦則善于通過風格獨特的語言,構建自然與情感交織的抒情世界:
那時我去看你,/要穿過正在開花的鄉(xiāng)村,知道了,/什么是人間最輕的音樂。//花粉一樣的愛,沉睡又覺醒。/青巒在華美的天宇下,像歲月的寵兒,/它的溪流在巖樹間顫動。//吻,是揮霍掉的黃昏。/桌上,玻璃水杯那么輕盈,就像你從前/依偎在我懷中時,/那種不言不語的靜。(《雀舌》)
詩人以“雀舌”為意象,“穿過正在開花的鄉(xiāng)村”,他要去看“你”,“你”是誰?但不管是飄蕩在玻璃杯中的“雀舌”,還是所愛之人,“人間最輕的音樂”和“花粉一樣的愛”都會在依偎天宇下,舒展一幅溫馨幽靜、愛意融融的文字卷軸。在語言的使用上,“雀舌”既有茶葉的細嫩形狀,又有鳥雀之舌的輕盈靈動,“溪流在巖樹間顫動”,將動態(tài)意象賦予人的情感心理等等,這種味覺與視覺的相互切換,人性與自然的情感投射,完美地實現(xiàn)了借物言志的詩意交融,拓展并強化了詩歌的審美維度。其藝術價值既承襲了古典詩歌“煉字傳情”的傳統(tǒng),又展現(xiàn)出現(xiàn)代詩歌對語言可能性的實驗探索。
詩人劉川的詩歌則深蘊哲理、發(fā)人深省。讀者一旦沉浸其中,便可以在字里行間閱讀到詩歌隱秘,領悟到詩歌真諦:
她是護士/夜里查完病房/就埋頭/用一本空白病志寫詩//其實,她知道/自己也是一個病人/把病癥(孤獨、憤怒與憂傷)/如實寫在癥狀欄//說來也怪/她的病癥一些出來/她便緩解與/痊愈了//——這或許/便是詩歌的療效/通過寫/病人化為醫(yī)生(《治愈》)
讀者讀一首詩,其實就是閱讀文字深處的詩人,讀詩人的經(jīng)歷、認知、智慧、思想。每一位詩人,都會在字里行間留下自己行走或者思考的影子,都會在無意間把自己疊加成多重意義,并呈現(xiàn)在文字中。因此,好的詩歌作品,讓讀者擷獲的不僅僅是文字的豐盈、結構的美感,更多的是得到觸動、力量和催化。劉川的《治愈》一詩,暗示詩人的創(chuàng)作如同“護士”客觀記錄診斷日志,這種醫(yī)學術語的藝術處理體現(xiàn)了文字的詩化重構。文本最后一句“病人化為醫(yī)生”,看似悖謬,實則蘊蓄深意,暗含世象的積弊抑閼以及詩歌拯救價值的哲理性思考。
孔子曾言:“詩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焙玫脑娙四芸吹缴鐣牟羵?,好的詩文能療救社會的暗疾,這是詩人的內在品質使然,我把這歸結為“詩歌精神”。優(yōu)秀的詩人都是“詩歌精神”的建構者,其內心深植改良因子,熱心于以抽絲剝繭的智識關注社會現(xiàn)象、生存狀態(tài)和倫理道德,并致力以練達、峻拔、警醒的詩歌文本消弭污穢、過濾怠惰、匡正謬誤、倡導文明?!霸姼杈瘛睉摮蔀樵娙说募w創(chuàng)作意識。優(yōu)秀的詩歌文本一定深具社會啟示意義。
《語言的邊界:2024年中國詩歌精選》將女性詩歌以“真的尺度”呈現(xiàn),這也是對近些年女性詩歌愈發(fā)活躍與斑斕的集束觀照。女性詩歌的多元氣質昭示著新一代夏娃的覺醒與思考,不論是語言層面,還是結構層面,甚至立意層面,女性詩人群體的擔當、真格、空靈和通透在詩行中得到了極致彰顯。
王小妮應該是女性詩人群體代表性人物之一。她善于在生活中捕捉瞬間的訊息,并探索奧義:
大雁真的排成了人字/隊列上下?lián)鋭?忽然貼近湖面/也許希望有誰能加入它們/可是這兒沒有人了/帶走我已經(jīng)不可能/我離開我的身體/不知道多久了(《大雁經(jīng)過》)
詩歌精短,但內涵綿長。詩人以“大雁排成了人字”的自然意象作為“詩眼”,展放了大雁、湖面、我共同構筑的圖景,但這圖景卻給人荒涼感和疏離感,盡管大雁努力地“上下?lián)鋭印?,但“這兒沒有人了”,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生態(tài)日漸撕裂。面對這樣的生存窘境,“我離開我的身體”已經(jīng)很久,無所皈依。詩人惜字如金,用精練的文字完成了敘事閉環(huán),也完成了對人類生存危機的詩性預警。周瑟瑟說:“我讀出了難言的悲傷。這就是詩的命運?!?/p>
在李成恩的筆下,是另一種自然和人的對立與沖突。人類之于強大的自然力,無疑是孱弱的,不可或缺的抗爭意念時時充斥于矛盾的兩面:
鳥鳴彎曲,一條自然的管道/通向大海的清晨/烏云的翅膀收緊鮮花的窗口/雷聲滾滾,無限放大的鳥鳴/忠告有時輕,有時重/砸在我頭頂像一只睡眠中/突然下降的大鳥//……愛有愛的優(yōu)雅,一個人提著鳥籠/在北方的胡同溜達,另一個人/騎一只大鳥飛向南方的大海/我就是“另一個人”//鮮花盛開的海邊/海浪彎曲,像藍色的饑餓的蛇/向我撲來,它抬起大海彎曲的頭/要么吞下整個大海/要么被大海吞沒……(《鳥鳴》)
詩人在詩行中提到的“鳥鳴”“烏云”“雷聲”“鳥籠”與“大?!钡?,是大自然重量級的征象,時常會“砸在我頭頂”,但我要化解困境并突圍,要成為“另一個人”“騎一只大鳥飛向南方的大?!薄谶@首詩中,詩人駕馭語言的功力無疑是強大的。首句即用通感修辭手法,將聲音“鳥鳴”通感為“彎曲”的“管道”,聽覺到視覺的幻化,讓詩歌瞬間空靈?!盀踉频某岚蚴站o鮮花的窗口”一句,隱含明暗、壓抑與活力的對立,將自然之力再一次具象化,整首詩的畫面感也隨之增強?!而B鳴》與王小妮的《大雁經(jīng)過》異曲同工:自然生態(tài)羸患與人類存在意志該如何通融?
相比于成年詩人作品語言的成熟、冷靜和理性,囿于閱歷和視野,孩子們的詩歌語言顯得尤其率真、活潑,大多是直抒胸臆,但不乏超凡之語、新奇構思和深層隱喻。13歲的海菁寫道:
我去影樓拍全家福/攝影師給我一本/看上去很古樸的/唐詩三百首/讓我假裝閱讀/我翻開一看/全是白紙/我只好把自己的詩挪了上去(《唐詩三百首》)
姥姥從冷柜里拿出一條魚/魚死得好冷(《冷》)
《唐詩三百首》中,攝影師的一個尋常之舉在現(xiàn)實的鏡頭下顯露出荒誕和費解:“讓我假裝閱讀”,一本書竟然“全是白紙”。全詩語言平實,沒有刻意的修飾,看似娓娓道來,其實反諷了無處不在的形式主義,以及傳統(tǒng)文化被商業(yè)利益侵蝕的價值流失?;蛟S,作者創(chuàng)作之初沒有意識到作品宏大的現(xiàn)實針砭深意,也或許沒有意識到“把自己的詩挪了上去”填補文化空白的救贖功效,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首詩歌作品著實發(fā)人深省、引人深思。只有兩行詩句的《冷》則以日??谡Z化的文字表達,用最少的文字注腳萬事萬物的死亡命題。冷,既是物理屬性,也暗喻對死亡的情感認知,在詩行的“飛白”中充滿了關愛和疼痛。
詩歌最初的表象是語言,語言的深處是立意。沒有好的語言的支撐,詩人很難將自己的內心感受靈動、形象、準確地付諸文本,良好的語言建設能力是詩人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優(yōu)秀的詩人往往能對自己所關注的事物,特別是對那些深具內涵的重要事物,通過觀察和感知,然后以獨自的敏感和創(chuàng)造力,使用富有感染能量的特色語言來表現(xiàn),讓讀者產生共振和共鳴。
周瑟瑟以諸多詩人及其文本為研理對象,編著《語言的邊界:2024年中國詩歌精選》,敏銳地輻照出當今詩學的語言質地、創(chuàng)作現(xiàn)狀和思考向度,他從紛繁的字里行間,析解詩歌的語言特點和文化內涵,建構詩學的現(xiàn)場實踐和理論體系,為中國詩壇提供了深度見識和經(jīng)驗啟發(fā)。
語言沒有邊界,詩歌沒有邊界。那些生命的啟示和文化的底細,一直都在我的語言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