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依舊 星辰閃耀——讀楊牧《我的非虛構(gòu)檔案》
“秋夜,我們仰望星空,浩渺的天宇,一派繁榮。只有天文學(xué)家說,不,離我們最近的恒星之光,抵達地面,也要四點二光年……也就是說,當(dāng)某顆星星還在天空炫耀的時候,實際上,它早就死了。而某顆已經(jīng)隕落的星斗,它的光芒,還在走向我們的途中。”蕓蕓眾生,在時間長河中,行走著經(jīng)歷著,逝去著遺忘著,或熱烈或寂靜,都終將走向黯淡無聲。而文字的記錄,可以跨越光年的距離,贈予這些生命以星辰的絢爛,閃耀在夜空。
《我的非虛構(gòu)檔案》正是這樣一部關(guān)于生命記錄的自傳體長篇紀實文學(xué),作者楊牧前后歷時十年,用88萬字、81章的內(nèi)容記錄了自己八十載風(fēng)雨的經(jīng)歷見聞。從中國西南柏林森森、白鶴翔飛的大巴山,到西北狂潦粗野、沙?;煦绲倪吔r(nóng)場,再回到蜀地成都的布后街二號,跟隨“我”的生命行跡,讀者眼前逐卷展開了時光歲月的面容、各色生命的身影。其中,第一部分“孩提朦朧憶趣”,讀來充滿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般的童真、調(diào)皮與純粹,其余十六章則寫的是一個少年對世事的初步融入與感知;第二部分“在新疆的二十五年流浪生涯”是楊牧最重要的人生經(jīng)歷,是一個青年在人性與命運熔爐中的成長和歷練;第三部分“歸蜀后的工作與生活”是一個人讀閱千帆的繼續(xù)和沉淀。八十載的光陰流轉(zhuǎn)、幾千公里的地理跨越、無數(shù)生命的喜樂悲哀,在文字和書頁中,始終未變的是那個青年——困境中堅韌不拔、順境中溫潤坦蕩、風(fēng)雨中始終懷抱紙筆的青年。
在《我的非虛構(gòu)檔案》中,讀者能清晰地看到一種頑強、堅韌、闊達的青年精神,正如楊牧36歲在《我是青年》中寫道:“我愛,我想,但不嫉妒。我哭,我笑,但不抱怨。我怒,我恨,但不自棄。我羞,我愧,但不悲嘆?!痹谑朗履サZ下,這種青年精神萌芽、成長、經(jīng)久不衰。而作品在記錄自我的同時,也大量書寫了許多其他人的生命故事,即使有一些是“小人物”,文字也點亮了他們的生命光芒,使之如群星閃耀在夜空。
文如其人,從一個作家的作品風(fēng)格可以看出其為人之道?!段业姆翘摌?gòu)檔案》與作者以往的諸多詩集和自傳體著作的不同之處在于,其真實的筆力更為深刻,作者甚至在文中多處直接吐露了自己一些隱秘的心理,這是一個人敢于剖析內(nèi)心深處自我的勇敢和坦誠。而回到題目本身,“非虛構(gòu)”更是直接體現(xiàn)了楊牧身上的求實精神,從少時在課堂上向老師追問艾青詩作,到因喜歡詩歌、喜歡艾青而下定決心奔赴新疆,再到后來擔(dān)任詩歌刊物主編時,堅決秉持“只認詩歌不認人”的審稿原則……真實,一直是楊牧重要的人生追求。
作者本人也在后記中寫道:“我也因此有了一個‘記錄存在’的堅定原則:真實。即使我沒有將所有真事都必須全部寫出的義務(wù),但我得保證寫出來的一定是真的。這才會有讓人‘停留’的基本力量?!薄段业姆翘摌?gòu)檔案》是一部力求真實的文學(xué)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真誠的為人之道,因之具備了吸引、啟發(fā)讀者的深厚力量。
楊牧在作品中將自己的生命總結(jié)為三個重要時期:欲創(chuàng)期、草創(chuàng)期和融創(chuàng)期,正好概括了自己入疆前、在疆時、回川后的三個人生階段。其中,楊牧將他人生中最美好最難忘的青春歲月留在了新疆,那里承載著他作為一個青年與命運的艱辛搏斗,在這個過程中他練就了一種青年精神。這種青年精神是毫不氣餒、堅韌不拔:在西南大學(xué)營造磚坯時,為完成任務(wù),起早貪黑,手指摳在帶著冰碴的泥土里,“不到半月,脊椎骨已節(jié)節(jié)松散,手指尖也全流血了”。即使這樣,他每晚依舊悄悄翻閱書籍《小城春秋》,以自我勉勵。這種青年精神是在殘酷中尋找溫情:也竭力尋找那些在困苦中心懷溫暖的人,體現(xiàn)出一個青年對美好的赤誠、執(zhí)著。這種青年精神是對讀書與寫作的誠摯熱愛:從冬天赤腳踩在冰浸的石板上去上學(xué),到“白天靠著屋頂上的一匹亮瓦(玻璃瓦)從頭上瀉下來的微光,晚上靠一盞煤油燈”完成寫作,再到“生吞活剝地讀,沒日沒夜地讀,一年內(nèi)啃完從初三到高三的幾十本課本,一本辭典幾乎被我翻得稀爛……”讀書人的世界,有了一個書房,就什么都有了,這樣純粹追求理想的青年精神,貫穿了楊牧的作品和人生。
《我的非虛構(gòu)檔案》記錄了楊牧八十年生命歷程中所遇見的眾多人物與故事,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農(nóng)民、流浪人,如:姜大哥、古海女孩兒、黃毛丫頭、像一只蝦米的小趙、失去兒子的李幺娘……這些人在時間長河中,如野草于角落發(fā)芽、生長、枯去,少有人在意。即使他們曾有過個人的輝煌或苦難,他們的生命也總處于一種無聲狀態(tài),容易被一筆帶過。但是,楊牧記錄下了這些野草般存在的生命的名字和故事,讓他們在時間長河中成了不易被抹去的、有著光亮的星星。
如果說這八十年是一段漫長的生命馬拉松,有許多人卻在中途就倒下了,他們身上的慷慨、誠摯、才華、膽識、智慧……生長著人性獨有的本真和美好,如寶石般珍貴。所以,這不僅僅是一部專屬于“我”的非虛構(gòu)檔案,更是對無數(shù)生命的記錄,是一部厚重的生命史冊,記載著那些鮮活生命的人間行走痕跡,深刻、曲折而又帶著他們曾有過的呼吸、心跳、悲痛與喜樂。
這是一部以個人傳記折射時代變遷、以個人命運反映社會進程、以個人詩性抒寫家國情懷的力作。楊牧以真實的寫作原則和真誠的為人之道,點亮了自己的一片星空,星辰閃耀的不僅有自己的人生苦樂,還有無數(shù)人的生命之光。這就是《我的非虛構(gòu)檔案》帶給讀者的審美意蘊和社會價值。
(作者拓敬雯系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李明泉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