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海洋,越文學(xué)
去了漳州,第一站是東山。
從機場開往東山的路上,司機很自豪地說,這個地方生活富庶,游客眾多,賺錢是不需刻意的日常。車外是夜色,景色模糊且一掠而過,能感覺到某種涌動、顫抖,也許是風(fēng)給我的錯覺,或者越來越臨近海洋的直覺。
下車時,海風(fēng)和潮濕、涼爽和悶熱,矛盾統(tǒng)一地撲來,司機幫我拿行李箱時還貼心提醒我,這里的外賣后半夜都有送哦。
我進了房間,窗外即是沙灘,沙灘的另外一邊,是黑色、無限、耐心的涌動。
臨睡前,我在床上想起海子的詩。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首年輕時喜歡的詩,現(xiàn)在仍舊喜歡,尤其是當(dāng)我在面對大海的房間里入住,大海像個黑被子,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試圖把沙灘,把酒店給蓋住,大海怕我們著涼?
第二天一早,和想象的一樣,海藍。沙金。云白。
海洋天生有詩歌屬性。吃完早餐,和東山的第一次正式會晤,也是詩會。東山—澳角詩會。
詩是當(dāng)?shù)卦娙藢懙模瑢懞?、陽光、風(fēng),以及他們的生活和夢想。小女孩兒們很小,扎著羊角辮,讀詩讀得很用力,仿佛字詞咬重了,能把生活的滋味兒咂摸得更通透,能讓祝福更易實現(xiàn)。有位許姓企業(yè)家,愛詩成癡,家里的一樓有專辟出來的房間,滿墻都是他發(fā)表的詩作。事業(yè)成功,是很多人的夢想,而夢想實現(xiàn)的過程一直有詩情打底,這就愜意了。
澳角人的驕傲是有理由的,漂亮的自然景觀——X形的海灣,龍虎獅象嶼,以及獨特的溶洞地貌——無疑都是流量的吸金石;這里還有最棒的海鮮,就像司機跟我介紹的:沒有不新鮮,只有更新鮮。擁有美景與美食的澳角不缺人來,但人來人往,景色不變,東山人也不變,他們愛生活,愛寫詩。樸實,稚拙,抒懷或歌頌,東山的詩歌和海子是一樣的——愿你在塵世中獲得幸福。如果累了,就來住住,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漳州的名字,由來已久。曾經(jīng),是著名的港口,興旺多年后,逐步被泉州取代。
有些地方,是沒什么時間感的,比如森林、草原、戈壁;幾千年做伴的多是風(fēng)霜雨雪,春去秋來,景物相似,日子也相似;但有些地方,時間的點點滴滴,鐫刻于四面八方,成為比自然更加動人的景觀。
在古碼頭慢慢走,游人幾近于無。石井、舊船、老屋,時光凝固,是“沉靜”的即視感。海就在不遠處,闊大、深沉。波濤像蕾絲花邊般不斷地涌來,又退去,仿佛在撩撥;但同樣的波濤,也像牙齒,一步步逼近,啃咬著陸地。陸地是塊大蛋糕,海不著急,海的耐心和它的體量成正比。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想象和愿景,而對于漳州人,面朝大海是每日的現(xiàn)實??亢3院#坎稉浦蔚臐O業(yè),遭遇著辛苦與風(fēng)險的雙重夾擊,福建和廣東自古耕地嚴重不足,靠海吃海吃不飽,只能漂洋過海,去新世界討生活。這是個讓人心酸的起點,但低起點恰恰更容易有高拋物線,福建和廣東商業(yè)發(fā)達,人才輩出,農(nóng)耕時代的短板,在商業(yè)時代變成了優(yōu)勢。福建人說起中國當(dāng)下的著名企業(yè),排名前百的有哪些福建品牌,如數(shù)家珍,傳奇就在身邊,就像大海一直在他們視線里。
上午看歷史,中午躲避開七月的暑熱,萬家燈火時,去漳州古城轉(zhuǎn)轉(zhuǎn)。沒想到啊,在越來越把人捆綁在網(wǎng)絡(luò)空間的當(dāng)下,漳州古城的夜市居然有摩肩接踵、車如流水馬如龍的盛況,偶一回頭,還有“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調(diào)調(diào)。
漳州古城始建于唐朝,宋、明、清的印跡都很鮮明,曾是州、郡、路、府的治所,內(nèi)有漳州文廟、“尚書探花”、“三世宰貳”牌坊,以及林氏宗祠、伽藍廟等多處古跡,亦有許多閩南特色的騎樓建筑、民國風(fēng)情的場館。那些老店鋪,現(xiàn)在仍舊是店鋪。吃喝玩樂項目應(yīng)有盡有,戲曲、雜耍之類的娛樂也應(yīng)有盡有,傳統(tǒng)小吃與現(xiàn)代奶茶毫不違和地并列出售,賣印度拋餅的小攤子雇了個印度人,黑棕色的皮膚,咧著一嘴白牙,把面團擺弄得像變魔術(shù);賣蚵仔煎的中年女人,眉目清秀,在攤位前忙碌卻不失條理,笑容和目光里是見怪不怪的淡然——
漳州是文學(xué)的漳州,林語堂先生則是漳州文學(xué)最杰出的代言人。
漳州的林語堂紀念館是按臺灣林語堂紀念館一比一復(fù)制的,同樣是建在香蕉園里。園子很大,種著好多種香蕉樹,樹上結(jié)著綠香蕉,轉(zhuǎn)了幾個彎,才看到建筑物,安靜、從容的老派紳士風(fēng)格。紀念館里墻上的幾十張照片凝固了時光——林語堂先生風(fēng)度翩翩,圓框眼鏡、微微翹起的嘴角、講究但不張揚的穿著,總像在對你笑,也像對生活笑。他的根在漳州,而他的枝葉曾在紐約、在巴黎、在香港、在北京——四海為家,字字為鄰,“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初讀林語堂,以為他是閑適的,是那種“不疾不徐”“笑看風(fēng)云”的智慧長者。但后來再讀,尤其是讀他關(guān)于家國、女性、文化身份的文字,才意識到,他的從容,是煉過火的。他早年的革命熱血,后來的文化折沖,還有夾在中西文化裂隙間的孤獨漂泊,都藏在那“幽默”二字后。
他說,“生活的藝術(shù),是一種無為而治的藝術(shù)”??扇粽鏌o為,怎會遠赴他鄉(xiāng),為“中國人的生活”寫下那么多辯護?怎會一再強調(diào)“我寫的是人生,而非主義”?他寫人,是為了讓人活得更像人。他寫海,寫山,寫中式庭院里的蟲鳴與花香,是為了守住一個民族不被裹挾的呼吸方式。
林語堂先生喜歡奇思妙想,有諸多小發(fā)明,曾傾盡家財,發(fā)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而他最大的理想,是編撰一部漢英詞典。他在晚年付出了巨大心血,實現(xiàn)了這個理想,《林語堂當(dāng)代漢英詞典》全書1800頁,每一個詞條都由他親自把關(guān)、校譯。讀者多認為《京華煙云》是他的代表作,而他自己卻認為這本漢英詞典才是他寫作生涯的巔峰之作。
在紀念館的小坡上面,可以眺望遠處的海,波蘭詩人米沃什寫過一首叫《禮物》的詩:“如此幸福的一天/霧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園里干活/蜂鳥停在忍冬花上/這世上沒有一樣?xùn)|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記/想到故我今我同為一人并不使我難為情/在我身上沒有痛苦/直起腰來,我望見藍色的大海和帆影”。
這首詩,太林語堂了。
陸地和人類,一直在大海的手心里。
幾大洲就像幾處盆景,賞心悅目;人類,帶著欲望、野心、崇拜、愛,在海邊徘徊。文學(xué)也在海邊徘徊。蔚藍、廣闊、恒定、顛覆,誰能拒絕海洋的誘惑?海從不曲折婉轉(zhuǎn),柳暗花明,因為不需要。海是蘊藉,是從容。而文學(xué)沉溺于生活的海洋中,讓流逝的時光擁有了存在和意義。文學(xué)從未想從海洋中獲取什么,文學(xué)自己也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