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韩高清在线观看,四虎在线观看免费永久,欧美日韩高清不卡免费观看,草草福利视频,天堂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彭程:《國寶》:重現(xiàn)故宮文物南遷傳奇
來源:北京青年報 | 彭程  2025年08月19日12:09

一口氣讀完厚厚兩大本、共計六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國寶》,我腦海中閃現(xiàn)出的第一個念頭是:真正的才華,確實是可以“隨物賦形”的。

向史實框架灌注生命氣息

多年來,祝勇以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的身份,專注于對故宮進行多重角度的文學書寫,已出版數(shù)十種故宮系列著作,憑借一己之力,營建了一座“紙上的故宮”,引發(fā)了廣泛關注和好評。但這部新著,不同于此前的大多數(shù)紀實性作品,它是作者向小說創(chuàng)作天地的一次雄心勃勃的進軍,讓人看到了作者在虛構寫作領域的不凡潛力和出色表現(xiàn)。

從散文紀實到小說寫作的“頻道轉換”,對作者無疑是一次重大挑戰(zhàn),因為不同的文體對應著性質相異的審美期待。這部小說以抗戰(zhàn)期間故宮文物南遷的真實歷史作為背景,藝術地再現(xiàn)了那一段艱苦卓絕的歷程。了解遷移的過程并不是很困難,有關文獻檔案記載了主要事件,作者此前也寫過一部名為《故宮文物南遷》的長篇紀實作品,對那一樁壯舉進行梳理重構。但當將它以小說的方式呈現(xiàn)時,僅僅描述這些事件就遠遠不夠了,它們只能作為作品的框架結構,就仿佛一個人的骨架,而被別人認識和記住,更主要是憑借其音容笑貌、言行舉止等等屬于血肉肌理的成分。它們在小說中體現(xiàn)為具體而微的情節(jié)、細節(jié)、心緒、氛圍等等,是感性豐沛的存在,對構成作品至關重要。但在資料記載中,文物遷移過程中的具體情節(jié)是被忽略的,護衛(wèi)文物的故宮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心態(tài),更是闕如不載。當然,無法責備檔案資料的疏簡,它的性質就是如此。這些空白,恰好是預留給作家的空間,等待他用想象力來填補和占領。

祝勇未負自期也不負眾望,展現(xiàn)了出色想象力。我們看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動人故事,看到了鮮活豐滿的浩繁細節(jié)。針腳細密的書寫,還原了那一段時光中的眾多現(xiàn)場,讓已經被歷史煙云遮蔽的往事變得清晰真切,向史實的框架中灌注進了生命的氣息。而在這一切之上,一種高貴的人性力量,一種驚天動地泣鬼神的民族精神,得以獲得深刻的揭示和表達。

展現(xiàn)生活與人性的幽深和龐雜

讀這部作品,是對“家國”這一詞匯深入而形象的理解。家與國的并置,并非修辭的需要,而是一種客觀的現(xiàn)實。九一八事變后,愛國青年那文松自淪陷的東北逃到北平,入職故宮博物院,并與古玩收藏家梅從云的女兒梅遇影結為夫妻。日本侵略者覬覦華北,那文松和故宮同事離開北平,護送部分故物南遷,從此一去不返。北平淪陷,家人在敵寇的鐵蹄踐踏下備受煎熬,梅遇影先后兩次帶著幼子,踏上了尋找丈夫的漫漫征程。這一家人的身世遭際、悲歡離合,與故宮文物南遷的宏大敘事相互映照,折射了那個血與火交織的苦難時代。他們聚散流徙的背后,是一幅整個抗日戰(zhàn)爭的長景畫卷——東北淪陷、長城抗戰(zhàn)、盧溝橋事變、淞滬抗戰(zhàn)、南京大屠殺、花園口黃河決堤、豫湘桂戰(zhàn)役、重慶大轟炸、日本投降……這些重大歷史事件,都按照時間順序,出現(xiàn)在此次面世的第一卷《千年丹青》和第二卷《萬里河山》中。

小說中,故宮文物南遷的整個過程,被嵌入了這個歷史大背景中:文物從北平運到上海租界保存,后來再運到南京的庫房里,又趕在日軍進入南京之前緊急搶運,沿著隴海鐵路西行到寶雞,翻越秦嶺到漢中,再經秦蜀古道到達成都、峨眉等地保存……故宮人的腳步軌跡,成為小說中的一條敘事主線。漫長的時間跨度,豐富浩瀚的內容,使得作品具備了一種可被稱之為“長河小說”的特質。

在這樣的背景之上,閃現(xiàn)著一眾生動傳神的身影。那文松、易東籬、馬橫嶺、石不言、丁彤云、郭之南等,從院長到普通員工,從文物專家到護衛(wèi)人員,許多守護文物南遷的故宮同人們組成了一個人物群像,各自有著獨特的個性光彩。漫長曲折的征程中,苦難連綿不盡,考驗接踵而至。他們顛沛流離,饑病交加,但每個人都盡職盡責,堅韌不拔,面對種種磨難而初衷不改。他們付出巨大的辛勞,甚至獻出了生命,都是為了完成這一重大使命,為了讓中華文化的珍寶得以保存和傳承。唐知微因搶運文物犧牲于敵機轟炸,呂醫(yī)農的兩個女兒死于黑熱病傳染。而生活在淪陷區(qū)日寇鐵蹄下的親人們,也以一種決絕的生命姿態(tài),體現(xiàn)了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一種優(yōu)秀歷史文化哺育出的高潔人格。那文松的岳父梅從云和岳母蕭桂花,因不堪受辱而自戕身亡,丁彤云的父親梨園武生丁鐵竹不肯茍且偷生,在戲臺上與敵酋搏斗,慘遭殺害。這些人物形象的刻畫,都印證了這部作品的藝術品格。畢竟,出色的人物塑造是一部長篇小說的靈魂所在,是屬于這一文體的最為根本的規(guī)定性。

除了上面這些給予正面褒揚的形象,小說還描繪了一些內涵頗為復雜的人物。他們非白非黑,色彩駁雜,難以用明確的價值尺度概括評判。像郎山岳是知名文物鑒賞專家,專業(yè)水平精湛,但心術不正人品猥瑣,憑借制造書畫贗品牟利,令人不齒,但在關鍵時刻,卻能夠守住最后一道民族大義的防線,將一件被各方勢力覬覦搜求的南宋書畫珍品,交給那文松轉交故宮收藏。小說中對這一類的人物有著深入的洞察,他們內心深處的矛盾、迂曲和幽昧,被描繪成一幅靈魂的“浮世繪”,展現(xiàn)了生活與人性本身的幽深和龐雜。

深厚古文物知識賦予作品特殊質地

作者豐富深厚的古文物知識素養(yǎng),賦予這部作品一種特殊的質地,仿佛瓷器上泛著潤澤光亮的釉彩。作品中對館藏文物的大段介紹描述,并非獺祭魚般的知識堆積和炫耀,其旨歸所在,是為了深入闡釋這些民族文化瑰寶的珍貴價值。對作為故宮鎮(zhèn)館之寶的十面石鼓的重點描繪,尤其具有濃重的象征意味——堅硬的石頭和鐫刻其上的古文字,象征著中華文明的韌性和不屈精神。它不僅是形象地詮釋了作為書名的“國寶”二字,更是揭示出文物南遷的重大意義——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壯舉。對于這一點的深入揭示和充分鋪陳,有助于更好地刻畫這些故宮文物護衛(wèi)者的靈魂,彰顯他們人格的崇高和犧牲的壯烈。

將一項偉大的民族文化保護壯舉,給予藝術化的虛構表達,祝勇完成了一次步幅闊大的文學跨越。這部作品既體現(xiàn)了作家本人對寫作空間的開拓,也給讀者提供了一種更為感性化、更能震撼靈魂的方式,來充分而深入地認知這一次偉大行動的意義——熱血和勇氣,責任和擔當,山河氣象與時代風云的疊印、個體生命與歷史走向的糾纏、民族的百年屈辱和浴火重生……這部作品仿佛一曲交響樂的不同樂章,共同奏響了一個恢宏激昂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