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感言曾感動億萬觀眾,《泥潭》作者劉楚昕與廣州讀者見面
8月17日,人流、書脊、屏幕、茶香、江風在2025羊城書展交匯,構成一條流動的“文化珠江”,《泥潭》圖書分享會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成功舉行?;顒右浴霸竭^山丘,文學孤獨與回響”為主題,特邀《泥潭》作者劉楚昕與文學評論家謝有順教授展開對談,吸引了眾多文學愛好者到場參與,氣氛熱烈。
《泥潭》:文學與歷史的碰撞下的獨特魅力
《泥潭》是劉楚昕的首部長篇小說,以辛亥革命的序章——武昌起義為背景,通過沒落貴族旗人恒豐、革命黨人關仲卿、旁觀者神父馬修德等角色的群像敘事,展現了普通人在歷史洪流中的生存困境。小說時間跨度三十余年,采用閃回、解離與復調等敘事手法,將文本置于濃厚的探索氛圍中。2025年5月,該書榮獲第二屆漓江文學獎虛構類獎,其文學價值得到了高度認可。
分享會伊始,主持人向現場觀眾介紹了《泥潭》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文學意義——這不僅是一部歷史小說,更是一部關于人性與生存的深刻探討。劉楚昕老師也以其獨特的哲學視角,與謝有順教授一起探討了歷史褶皺中那些被遺忘的個體掙扎與回響。
在交流“寫作時愈用力愈深陷”的原因時,兩人圍繞個人在不同身份下的思考與堅持展開,提及從哲學思考者到獲獎作家的轉變過程以及對純粹理想追求的堅守。劉楚昕通過回顧人生歷程,講述不同身份賦予自己的思考與成長,認為在面對挑戰(zhàn)時一定要保持初心與純粹想法。謝有順教授也和大家分享寫作過程中刪減與精煉的重要性,強調了在消費時代作家更應該保持高文字標準的美學追求,通過刪減修改達到作品精煉。
劉楚昕(左)與謝有順教授對談。
時代回音:個人苦難與普適共鳴
兩人探討了作家如何將個人苦難轉化為具有普適性的情感共鳴。劉楚昕認為寫作是一種自我救贖,若沉溺于個人情緒,作品便會失去與讀者的連接。因此,他在寫作過程中嘗試通過歷史背景和群像敘事,讓個體的困境成為時代的縮影。
謝有順教授對此表示贊同,并補充道:“作家的勇氣不在于他寫出了時代洪流中個體的不利無奈與抗爭失效,關鍵是要寫出個體在這樣的境遇里,如何堅持追尋自我,實現價值的回歸?!?/p>
向死而生:哲學思想與生命意義的交織
當談到小說中“亡靈恒豐”的敘事設計,劉楚昕分享道:“這種‘向死而生’的設計,既受到海德格爾哲學的影響,也體現了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敝x有順教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他認為在流行碎片化閱讀的今天,文學需要為讀者提供精神錨點,《泥潭》這一視角,讓歷史與當下產生對話,為現代人提供了反思生存焦慮的契機。
許多讀者表示,這場分享會讓他們對《泥潭》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對文學的力量有了新的認識?!赌嗵丁穲D書分享會不僅為讀者提供了一次與作家、學者近距離交流的機會,也為文學與歷史的對話搭建了橋梁。正如活動主題所言,當文學人翻閱山丘,所有孤獨跋涉終將在讀者心中激起永恒回響。
(通訊員:穗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