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韩高清在线观看,四虎在线观看免费永久,欧美日韩高清不卡免费观看,草草福利视频,天堂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草原》2025年第8期|丁燕:陌生的深圳,陌生的你我
來源:《草原》2025年第8期 | 丁燕  2025年08月22日08:31

我是誰?

在西北,我在東天山腳下的哈密生活了二十二年,又在中天山腳下的烏魯木齊生活了十七年;遷居嶺南后,我在南海邊的深圳生活了一年,又在東江邊的東莞生活了十四年。

大山大漠和大河大海……這些差異甚大的地形地貌以無言的方式塑造了我?,F(xiàn)在的我,不僅僅是單獨的個體,還是前人無數(shù)個不同細節(jié)的最后總和;現(xiàn)在的我的不可替代性,都是從阡陌縱橫的“過去”繼承而來的。

1993年10月,當(dāng)我離開哈密奔赴烏魯木齊時,目標簡單清晰——我要在大城市里找到更好的工作;然而2010年8月,當(dāng)我離開生活了四十年之久的故地奔赴南海之濱時,我的目標卻含混不清——我想要的絕不只是一份工作。

離開故鄉(xiāng)后,我成了一個“游牧之人”——我一直處于一種無法歸屬的尷尬境地。即便現(xiàn)在,我已拿到廣東省東莞市的身份證,但我的心還是很難安置在某個團體中,我的寫作也很難被劃歸進某個流派中。難道我的一生都將上演“出埃及記”?難道我總是在塑造“遷徙者”的形象?

東漢古詩云:“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

對當(dāng)代人而言,外部空間已不再單一化。也許現(xiàn)在“是胡馬還是越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人對現(xiàn)狀不滿,這世界便會有“遷徙者”出現(xiàn)。他們會設(shè)想更遠處有個“好地方”,然后拔營起寨,舉家前往。他們攜帶著原有的胎記來到新的地方。伴隨著他們的到來,此地的文化也在不知不覺中前行了一步。

我用了十五年才明白了熱帶的含義!

在熱帶,一切都長得特別迅速,所以也消失得特別迅速。在這里,無論干什么都要以“趕快”來考核——趕快吃!趕快走!趕快寫!趕快!趕快!

我用了十五年才發(fā)現(xiàn)了遷徙的意義!

動物天生具有移動性,而且移動起來異常靈活。然而,人類幼崽成熟起來要耗費十幾年時間,所以人類對定居地有種深刻的依戀感。若頻繁移動,將會受到丟失族譜、遠離祠堂、失去幫助等諸多懲罰。可我居然將自己的肉身移動了五千公里——這不啻為一種“大不敬”的行為。

離開哈密后,我最終定居在了東莞。

年深日久后,我對這座城市產(chǎn)生了一種熟稔感。我知道了春節(jié)過后有回南天,落雨時不能把車開到橋洞下,秋風(fēng)吹起時便到了吃臘味之時,晚上睡覺前要把杯盤倒扣著放……所以,我的生命經(jīng)驗是西北和嶺南的重疊經(jīng)驗。甚至,我還試圖用文字將這些經(jīng)驗記錄下來。原本,這兩個地區(qū)距離遙遠,完全屬于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tài),可我卻努力將那些不協(xié)調(diào)的元素雜糅融通起來,以期熔鑄成一個獨特的文學(xué)樣本。

若當(dāng)初沒有離開故鄉(xiāng),我的寫作將會怎樣?我會因看不清故鄉(xiāng)、看不清自己而無法創(chuàng)作出高品質(zhì)的作品。正是在遷徙的旅途中,我逐漸看清了故鄉(xiāng)的輪廓,也逐漸知曉了自己的個性,找到了創(chuàng)作的特點。

在熱帶,我沒有一天不寫作。

為什么我會如此癡迷寫作?

我想,我這一代人不僅僅只屬于自己,還肩負著父母輩的記憶;同時,我們還要為孩子們留下些記憶。因為我們會忘記,我們真的什么都會忘記。

每日凌晨四點,我便開始工作——像瀑布跌落山頭般無可阻擋。也許正因為飄逸無根,我才需要砥礪奮進;也許正因為孤懸邊界,我才擺脫了單線思維,而在雙重視域中有所發(fā)現(xiàn)。

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顛倒了寫作的順序——他們以為走進書房后寫作便開始了。但對我來說,寫作從生活啟動的那個時刻起就開始了。首先是“撲通”一聲跳進生活的大海。因為被嗆著了,被擠兌了,被沖到了荒島上,痛得鉆心,才開始寫作。

陌生的人和陌生的路

2010年8月,我離開烏魯木齊后,跌入深圳這個蒸籠里大汗涔涔。

對于我,這次大挪移不僅讓眼前的景色從姜黃變成濃綠,而且讓內(nèi)心發(fā)生了八級大地震。

雖然住進了出租屋后的我又開啟了主婦生活,但我卻喪失了在故鄉(xiāng)的那種篤定感。我發(fā)現(xiàn)此前的經(jīng)驗全部消解為零,自己成了一個赤裸裸的新人——不會煲湯、聽不懂粵語、不知菜場的魚叫什么名字、不明白如何應(yīng)付燥熱、不知道如何躲避蚊子……

陌生啊陌生。

陌生是深圳送給我的禮物。

陌生讓我看到華燈璀璨的玻璃大廈下,有條模糊不清的道路,走著個試圖尋找盲道的盲人——我就是那個盲人!離開深圳后,我可以忘記那里的一切:地名、人名、美食、美景……但我卻無法忘記在那里體會到的陌生感。

我并非在少年時遷居此城,而是在不惑之年猛然空降到了這里。所以在最初的半年里,我一直處于調(diào)整和適應(yīng)中——買東西時從“公斤”調(diào)整到“斤”,走路時從坦然篤定調(diào)整為謹小慎微,食品從辛辣火爆調(diào)整為清淡素樸。

我發(fā)現(xiàn)陌生是雙重的——你看別人陌生,別人看你更陌生!

從深圳福田汽車站買票,大巴車四十五元至東莞。車過南山和寶安,上廣深高速公路,兩小時后至東莞客運總站。腳一落地,便聽到大喇叭中女聲不斷重復(fù)——“不要把手機借給陌生人,不要把行李交給陌生人保管,不要跟隨陌生人到他去的地方……”這種告誡循環(huán)播放,夾雜在汽車、人群、樓宇之間,將所有空隙填滿,似要用這種方式將可疑的陌生人逼走。

在深圳桃源村小學(xué)的院墻外懸掛著燈箱廣告,上寫:“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坐陌生人的車……”那些來接孩子的父母眼巴巴等在柵欄外,等待著他們的孩子。在這些孩子的周圍,潛伏著無數(shù)個面貌含混的陌生人。一個懵懂孩子對世界生出的敵意,難道不是從這些話語中獲得的暗示?

那個本地人好心勸我——年底了,千萬不要在包里裝證件和錢!他們領(lǐng)不到工錢,就會搶包!我大吃一驚:他們是誰?是農(nóng)民工還是別的陌生人?而她沒有回答。

我走在深圳的大街上時,緊緊地捏著包。那個最初幫我拎東西的保安帶給我的“友好”,已被這些詞語一點點地磨損掉了。我不知道那些潛藏在詭秘之處的陌生人什么時候向我伸手,我也不知道那些陌生人里有多少是農(nóng)民工……總之,這個城市在它無限擴張之時,已將兩種人劃分開來——陌生的人和不陌生的人。

在一場迎接新年的詩劇中,一個女孩上臺了。她展開一件衣服說,好美啊。但很快,她的語調(diào)就變得猙獰起來。她幾乎是喊了出來——我要過和他們一樣的生活!我也要穿上這么漂亮的衣服!陡然間,我感到那從劇場上空射來的光格外慘白,幾乎要穿透我的心肺。我被這種歇斯底里的叫聲震住了!在這個以詩歌為名的舞臺上,這個女孩用怒吼的方式,將“我”和“他們”之間的差別拉得越來越大。

在深圳,關(guān)內(nèi)人對關(guān)外人有種陌生感。

關(guān)外的人,總是莫名其妙地自卑;而關(guān)內(nèi)人聽說某個地名時,根本無須多言,只輕輕地吐出兩個字——“關(guān)外”。有個笑話說兩個關(guān)外人聊天時,一個問另一個,你去哪兒?那一個說,我去深圳。他所說的“深圳”特指關(guān)內(nèi);而他身處的關(guān)外,在他說出“深圳”這個詞時,已被他不自覺地排斥在了外面。

——你在外面!你還沒有進來!

這種人為的局限、差別和藩籬,已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巨大障礙。但這種差異性所帶來的自卑感,并不屬于我。因為我是混沌的新來者,所以我麻木不仁。我根本沒有對關(guān)內(nèi)和關(guān)外的切身感受,所以我也不認為關(guān)外就比關(guān)內(nèi)差。

在南頭關(guān),有近十條大車道。車輛轟隆隆而來又戛然而止,乘客就像從袋子里散落出來的黑豆子。進入檢查大廳里的通道處,掏出身份證,交給玻璃房中的制服男。他“啪啪”地敲擊著鍵盤,然后再將證件還給乘客。車向關(guān)內(nèi)駛?cè)ズ?,你能看到一棵接一棵的綠樹,一座接一座的立交橋,一棟接一棟的摩天大廈。有的樓房還未竣工,四周搭著木架子,網(wǎng)上掛著幾個大字:XX國際商務(wù)中心。

我一直乘坐334路。

從桃源村過梅林關(guān)到達東邊,再步行至民治街道辦事處,我要花費一個半小時。后來我發(fā)現(xiàn)在沙河建工村可以坐390路,過塘朗山隧道至鐵路橋,一樣可到達民治街道辦事處,但時間縮短了一半。隧道有一張拱形的黑嘴巴,只等著車輛一一滑入。之后,車廂里的人便被黑暗埋葬了,瞪著毫無意義的眼睛。所有的人都在自己的夢里行駛,都在自己的夢里受傷。

一出洞口,身旁的西裝男便對著手機大喊:“梅林關(guān)到了?!?/p>

他終于逃到了安全地帶,看到了陽光下的綠樹鮮花。不知為什么,我總覺那洞口外的陽光格外炫目明亮,那洞口外的綠樹格外繁茂濃綠,那洞口外的高壓線格外高聳入云。

我發(fā)現(xiàn),明亮和黑暗是一對永不分離的雙胞胎。

陌生的食物和陌生的植物

若當(dāng)初沒有離開故鄉(xiāng),我的生活是否會更順遂更幸福一些?

現(xiàn)在,我和故鄉(xiāng)之間已豎起一道巨大的鴻溝;現(xiàn)在,我和我的家人組成了一塊小小的飛地。在我們的私人社會里,有著一整套獨屬于我們自己的禮儀。這塊飛地既與故鄉(xiāng)斬斷了臍帶,又和身處之地?zé)o任何聯(lián)系。

做好方便面后,我往黃色的面中切了幾片粉色香腸,配了點細碎毛芹,很是誘人。舉起筷子時,宋宋說:“他們把毛芹菜叫香芹?!迸?!他們還把茄子叫茄瓜,把黃瓜叫青瓜,把零錢叫散錢。

但這并不是我想說的。

我要說的是——“他們”。

他說“他們”時將“我們”單獨地提取出來,因為“他們”中不包括我們。即便我們的碗里出現(xiàn)了被他們喚作香芹的蔬菜,但他們是他們,我們是我們。

我一直記得深圳某中學(xué)的學(xué)生食堂。

一位發(fā)型時髦、衣著考究的女老師端著餐盤看著我,認真地發(fā)問:“你們那里有魚嗎?”

我亦認真回答:“博斯騰湖和賽里木湖都有魚,很多。”

我知道她的腦際地圖中根本不會有這兩個大湖。然而,我還是要說得具體一點,肯定一點,像肯定一個肯定句那樣肯定。顯然,她對我的回答很不滿意。這之后,在餐廳里再次看到我時,她就像看到了一團空氣。而我所說的博斯騰湖和賽里木湖,像由一團空氣制造出來的另一團空氣。

她是對我回答的答案不滿,還是對我回答時的口氣不滿?總之,因我冒犯了她的發(fā)型,她的衣著,她優(yōu)越的私人城堡,她才會視我為空氣。

我想,若我漲紅臉垂下眼看著腳尖顫聲回答,沒有……那她一定舒心而親密地對我一笑。甚至飯后,她還會約我一起逛服裝店。

我深深地、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我看穿了她。

她的優(yōu)越感在我這里變成了遭鄙視的無知。

雖然我們的身體只隔了兩個餐盤,但我們卻形成了一種對立:富裕和貧窮的對立,中心和邊緣的對立,無知和常識的對立。

現(xiàn)在,具體的博斯騰湖和賽里木湖消失了!甚至連具體的我也消失了!她什么都沒有看見。當(dāng)她吃完那條魚后,她將附加魚上的所有疑問都卸載掉了。她發(fā)現(xiàn),只要不去想魚的問題,她便自我感覺良好。

我發(fā)現(xiàn),魚是會發(fā)出哭泣聲的。

在深圳南山區(qū)龍井村市場,我看到魚被撈了起來。它張著嘴,渾身激烈地打顫,像剛離開母體的嬰兒。魚的身體是一個弧形,握在手套中時,腦袋不斷朝尾部彎去。魚的身上也流出了汗,有些汗滴還濺到那人的臉上。那是張南方男人的臉,精瘦,吻部凸起,眼窩深陷。他并非長得不好看,只是套上長圍裙、戴上手套,站在方形水池旁后,他的模樣也就和環(huán)境一樣濕漉漉的。

他有時會讓顧客自己去撈魚。

我沒那些南方老太太眼尖,從外表上完全分不清魚的年齡和狀態(tài),像看十八歲至五十八歲的外國女人一個樣。我閉上眼,伸出網(wǎng)子一撈,就是它了。有時我用手指指點點,他便照我含混的旨意實施。一網(wǎng)下去,不提,扭頭看我;若我搖頭,他會皺眉,再撈。但我絕對不會麻煩他撈第三次。他撈起魚后,胳膊掄起,像麥田里舉起鐮刀收割的農(nóng)夫般,掄下去,“砰”!

網(wǎng)里的活物便撞在水泥臺面上。

那里是個微型行刑臺!每天不知有多少條魚被敲暈!

他用左手按住它——那個滑溜溜還在起伏的物體,右手的刀已從尾部掃蕩上來。魚鱗飛揚,像團體賽中那些一排排手臂起來又落下。他先順著脊背刮兩下,再在肚腩處刮兩下,最后是中間地帶刮兩下。

翻過來,同樣兩下,兩下,兩下。

然后,刀來到中部,在魚鰓下嫩白部位猛烈運動,短促緊湊地上下移動后,將脖子裸出。刀又移動到尾部,上下移動,比兩側(cè)軀體小很多的鱗片彈了起來。之后,到達魚鰓,將刀尖伸進去,用力一剜,一大坨黑紅黏連物便被卸下。一挑后,已飛入旁邊的一大片黑紅中。

這時,魚猛地抽搐了一下。

魚沒了鱗片,沒了腮,卻依舊抖得那么劇烈。然而在殺魚人眼中,魚就像音樂會上一個普通的音符。

他將刀鋒平放在魚的肚腩處,細細一下滑過,里面的軟體便松垮垮落下。刀一撥拉,黏物拋起,飛到了對面。魚是會流血的。魚已經(jīng)血淋淋了。魚沒有鱗片,沒有腮,沒有腸肚,光溜溜的骨架上掛著肌肉。但魚的血讓魚像剛打過架的人。

殺魚人將它拿到水龍頭下,淋了淋。

魚像從沒有在水里待過般,身子一抖,尾巴甩出一串紅色水滴。有一顆,居然準準地濺到我的頰上。魚在水下發(fā)抖。魚的身體被分成兩部分:頭部機械地僵硬著,尾部焦躁地抽動著。這條已不像魚的魚被放進塑料袋,松垮垮打了結(jié),遞給我??吹侥莾蓚€白色圓環(huán)里浸潤著絲絲黑紅,我要求再套個袋子。他一把扯下來,丟給我,嚷起來:“沒時間!沒時間!”

柏樹在多雪的天山上隨處可見,但在深圳金海灘別墅區(qū)內(nèi)看到它時,我吃了一驚。

那一叢叢士兵挺立在半山坡,面對著大海,模樣有些怪異。然而,它們和那些別墅卻很協(xié)調(diào)。那一棟棟單獨的房間,在偶爾的夜晚,迎來偶爾的一家人,偶爾的一對男女。他們偶爾地出門散步時,會和那四季常青且不掉葉不開花的柏樹相遇,會獲得一種固定模式的安慰。

柏樹只提供裝飾,并不強調(diào)自身。

它們站在那里并非自顧自地生長,有工人打理。但工人最好不要讓業(yè)主看到,像那些植物能自己打理好自己。

一個穿藍工裝的男子從玻璃大門中走出,工裝上粘著污點,頭發(fā)上有碎屑,手里還捏著工具。當(dāng)他出現(xiàn)在柏樹旁時很扎眼——柏樹莊嚴僵硬的美被那寬松臟污的衣褲給消解了。那些污點是隨便涂抹上的,那些皺褶是不受控制的,甚至那頭上的碎屑也是隨風(fēng)擺動的。

在那個瞬間,那個臟污的工人變得很美,而那些柏樹則顯得萎縮凋敝。

在北方的落雪季節(jié),深圳的勒杜鵑卻開得格外熱烈。它們像個十五六歲的農(nóng)村女孩,笑起來咧著大嘴,沒完沒了,沒完沒了。有時候,我會愣神在那些高架橋的下方,被花團錦簇的紫紅弄得渾身震顫。

在深圳,紫紅的勒杜鵑顯得廉價而俗艷。隨便地長,隨便地纏繞著高架橋,聞著汽車尾氣,忍受著喧囂,依舊興沖沖。勒杜鵑的生命力太強大了,以至于我會生出幻覺,以為它是塑料做的。它就那么沒脾氣地盛開著。

它的美在于重復(fù)、重復(fù)、再重復(fù)。

一種花一旦用于裝飾,它便不再屬于自身,而成為一種模式化的表情。雖然它常開不敗,但卻喪失了田野之美、率性之美。

我想起在吉林長白山的高山草甸中看到過的鳶尾花。據(jù)說,它是法國人最喜歡的花,所以我們便費力地尋找,找了很久才看到它。它嬌氣地藏在草叢中,因為已過了花期,所以一派徐娘半老的萎靡模樣。這花極驕傲——要在合適的土壤、合適的溫度、合適的環(huán)境中才會開花。而且,只開那么一段時間,馬上就累了,不干了。 

——可法國人就是喜歡這種嬌氣。

當(dāng)本地人告訴我那路邊綠樹上的綠果子就是木瓜時,我大吃一驚。

在我的經(jīng)驗世界里,瓜,無論西瓜還是哈密瓜,都是匍匐在地的。然而,木瓜像蘋果或梨那般長在樹上。我在超市里買來木瓜后切開,被它絢麗幽微的內(nèi)里給鎮(zhèn)住了。

它根本不像一個水果,而像一個女人!

當(dāng)我試圖將一顆顆棕黑珍珠撥拉出來時,感覺自己在犯罪。此前在新疆,我也會把哈密瓜的種子撥拉出來,可為什么沒有犯罪感?

后來,我還吃到過木瓜燉魚翅。木瓜被攔腰切成兩半,肚子里裝著一堆像粉絲般的東西。吃完那滑膩膩的東西后,還可用勺子剜木瓜的肉吃。那時候,我總感覺自己在剜一個動物的大腿。

在深圳的梅林路上,長滿了毛茸茸的榕樹。

榕樹的葉子也會泛黃,落下來時會輕輕地敲打一下車窗,然而再躺到馬路上。片刻之后,它便被車輪碾碎,變得四分五裂。

榕樹的樹冠碩大,但比樹冠更大的根須被壓在人行道的水泥板下。人們?yōu)槊恳豢瞄艠涠剂粝铝丝障叮悄欠N統(tǒng)一的四方形。然而,每一棵榕樹都不一樣粗的,所以總有些收攏不住的根須將水泥板頂起,鼓出個大包。

榕樹一定不明白,那裸露的洞穴之口,何以恰好就那么大?

陌生的你和陌生的我

我從一個女人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的真實處境——“你家阿姨燒菜怎樣?”

倉促中我如實回答:“哦……我家沒有阿姨……”

??!我們相互凝視的眼神都那么陌生!

陌生啊陌生……陌生是深圳送給我的禮物。

在那些璀璨干凈的酒店里,在那些觥籌交錯的宴席上,在那些典雅時尚的文學(xué)聚會上,我體驗到的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陌生感。

深圳就像房地產(chǎn)公司的樣板間。在這里,無論是街道、樓房或花園小區(qū),都顯得那樣整潔;出現(xiàn)在這里的人,都顯得那樣瀟灑。深圳就像一杯咖啡。對年輕人來說,這飲料的味道真是正點,但對老年人來說,這飲料的味道會讓你的心臟總處于不安狀態(tài)。

離開深圳后,我經(jīng)常會想起那些叢林般的摩天大廈。在夜晚,那些大廈會閃著璀璨的光芒。然而,在那些像星星般繁密的燈光里,沒有一盞是屬于我的。作為失敗者,我就這樣被深圳淘汰了。

離開深圳后,我定居?xùn)|莞。

夜以繼日,我只干一件事——寫作。

我執(zhí)拗而專注,絕不輕言放棄。寫作、寫作,還是寫作。以前,我總覺得沒有素材可寫;現(xiàn)在,我覺得素材滿坑滿谷。當(dāng)我進行創(chuàng)作時,外在的形式是一個人正在敲打鍵盤,雙眼緊盯屏幕;但這不是真相。真相是——在我的腦袋深處還有另一雙眼睛,它們透過我面孔上的眼睛發(fā)出光芒,仔細凝視那些情感張力強烈的片段。 

現(xiàn)在,我并不想寫別人希望我寫的那些作品?,F(xiàn)在,我要寫經(jīng)過我的身體過濾后的那些氣味、色彩和曲線,那個微觀而鮮活的世界,那個獨屬于我的小天地。

現(xiàn)在,寫作是我對自己的救贖。

不止一次,在凌晨天色未明之時,我陷入了困境。我在電腦前用雙肘環(huán)住腦袋,像被人痛打了一番。事實上,寫作是艱辛的、冗長的、孤獨的;事實上,寫作的過程就是整理素材的過程,就是拷問靈魂的過程——寫作者的心尖總伴隨著指尖擺動。寫作是大腦在思考,也是身體在燃燒,其微妙程度不亞于跳芭蕾舞。如何穿透表層進入心靈深處?如何撬開那個深不可測的秘密?如何在煩瑣廢話里發(fā)現(xiàn)清晰真相?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原來遷徙之路和返鄉(xiāng)之路是等同的,只不過一個的起點是另一個的終點;原來生命之流不是一瀉千里,而是前進又回溯,一波三折;原來我所進行的遷徙是雙重性的,既是地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正是這種大幅度的移動變更,讓我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讓我不斷地整合與思考,將自己破碎的感官、記憶和經(jīng)驗努力黏合成一個完整的形狀。

所以,感謝深圳送我“陌生”這個禮物。

正是這些來自生活最細微之處的“陌生感”提醒著我——趕快寫!趕快寫!趕快寫!

【丁燕,出生于新疆哈密,中國作協(xié)會員、中國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理事、廣東省作協(xié)報告文學(xué)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副會長。迄今已出版二十二部文學(xué)著作?!肮S系列”(《工廠女孩》《工廠男孩》《工廠愛情》)系她深入珠三角工廠十二年創(chuàng)作的鏈條狀系列作品。作品曾獲全國魯迅文學(xué)獎提名獎、文津圖書獎、百花文學(xué)獎、徐遲報告文學(xué)獎、《亞洲周刊》年度“十大華文非虛構(gòu)獎”、《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xué)獎、中國傳記文學(xué)學(xué)會優(yōu)秀作品獎、廣東省魯迅文學(xué)藝術(shù)獎、荷花文學(xué)獎等多個獎項。現(xiàn)居廣東東莞?!?/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