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城首秀雙主場,從傳統(tǒng)閱讀空間轉(zhuǎn)型城市文化會客廳 國風沁心脾,書展無邊界
左圖:讀者在上海書城觀賞山西古建壁畫展覽。下圖:在上海書城的“拾光共聚場”傳統(tǒng)文化體驗空間,桌上放著不同樣式的螺鈿手工制品。均本報見習記者孫彥揚攝
國風是什么?9歲男孩鄭一帆在上海書城看到酷似“黑悟空”的山西非遺壁畫《永安寺神猴》,接著走進體驗室學做螺鈿包掛。“我跟媽媽是非遺手工的老搭檔了,還一起做過中藥香囊、中式插花、扎染、蘇繡。”對鄭一帆來說,國風切身可感,在他手下飛速打磨的螺鈿葫蘆包掛上,鑲嵌的貝殼逐漸透出亮光。
本屆書展,國風味濃。14日下午,當作家祝勇攜新作小說《國寶》在上海展覽中心與讀者交流之時,在書展另一主場上海書城,76歲退休教師丁照宏正在觀賞來自山西的非遺壁畫展。他表示,年輕時就喜歡沿著福州路逛書店,現(xiàn)在書城很人性化,書架開架隨時看書,展覽旁邊就是讀書分享會和非遺手工空間,還有坐下來喝茶歇腳的地方?!斑@里有很多年輕人,現(xiàn)代青年仍然喜歡在書店里待著,真是一件好事情?!迸c眾多市民的感受相契合,上海書城正從傳統(tǒng)閱讀空間轉(zhuǎn)型為“可游、可玩、可學”的城市文化會客廳,為推動上海文旅商體展融合提供新場景。
把國風帶進日常生活
選取鮑魚貝等貝類切片,鋸成六芒星、寶相花等傳統(tǒng)花紋并鑲嵌在葫蘆狀木板上,再打磨掉多余的膠水……在上海書城六樓的“拾光共聚場”傳統(tǒng)文化體驗空間,10歲的陳藝和媽媽謝晨正在體驗螺鈿這一傳承三千余年的非遺鑲嵌技藝。這是陳藝第一次做非遺手工,她經(jīng)常走到非遺講師如煜的身邊請教細節(jié),“打磨的環(huán)節(jié)要依次用不同目數(shù)的砂紙,自己可不能馬虎”。打磨很費氣力,正是關(guān)鍵的一步,如煜介紹:“這個技藝最大的亮點,就是打磨過程中貝殼逐漸露出它應有的璀璨,尤其是小朋友來體驗,會很有新奇感。”
兩個多小時后,螺鈿包掛誕生,手工客們帶著“福星高照”的寓意回家。此前,掐絲琺瑯做成的白玉蘭書簽也頗受歡迎,如煜很是欣慰:“一般提起非遺都是傳統(tǒng)技藝或是大的器件,那如何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就像這樣用非遺技藝做些我們身邊的小物件,讓它們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休閑方式,這也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可視化表達。”
書展期間,這里共有八場活動,讀者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體驗掐絲琺瑯書簽、螺鈿包掛、宋代點茶、中藥香囊等多種傳統(tǒng)技藝。以本屆書展為起點,“拾光共聚場”未來將常態(tài)化運營,開展非遺手作工坊、戲曲文化沙龍等活動。
為文旅聯(lián)動提供新場景
山西古建壁畫現(xiàn)存古跡占全國總量85%以上,跨越千年,規(guī)模與藝術(shù)價值均居全國之首。400多公斤的古建壁畫作品從山西“跋涉”而來,上海書城的閱讀空間中更添國風“亮色”,其中,既有持續(xù)爆紅的游戲《黑神話:悟空》、熱映電影《浪浪山小妖怪》取景地永安禪寺的壁畫《永安寺神猴》,亦有《永樂宮》《巖山寺》等經(jīng)典。
盡管已近八十歲,丁照宏仍然喜歡新鮮事物,他在一幅《白虎星君》前駐足欣賞。山西古建壁畫第五代非遺傳承人崔煜堃主動上前介紹:“白虎有‘戰(zhàn)無不勝’的寓意,古代打仗前通常會祭祀白虎星君像。這幅畫首先是線條的粗細變化造成視覺張力,其上有24K純金,濃郁色彩則是采用的天然礦石顏料?!鄙轿鞴沤ū诋嫹路稹敖饓τ癖凇保渖铣YN金、貼寶石,就連多彩的礦石顏料也價值不菲,因此山西開化寺國寶級壁畫《清涼蘭若圖》的存世版本中,多是流傳時被摳下真金的累累斑痕,這也造就了文物的獨特記憶。
與書展相呼應,崔煜堃特地將《善財童子》展陳在顯眼位置,他作畫時添入了當代闡釋?!跋鄠?,善財童子曾受文殊菩薩教誨,他在畫中面龐和姿態(tài)皆有純粹、虔誠之意,可視作虛心求學的典范,這也融入書展和書城的氛圍中?!庇梅沁z技法結(jié)合當代審美,這樣一幅非遺壁畫作品,做泥底、勾線、填色,往往要花兩三個月完成。
此番山西非遺壁畫來滬展覽,是上海與山西兩地文旅資源聯(lián)動的一種嘗試。崔煜堃說,期待上海讀者在對山西壁畫文化增加認知后,到山西當?shù)刈咦?,當?shù)貢M團講解導賞。上海書城也將常設(shè)壁畫課程,“或許從學著繪制一個‘金剛降魔杵’開始,就能逐漸走進山西古建壁畫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