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心·大地心·成長心 ——兒童科普散文《翅子之心》精神要義讀解
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表層在敘事抒情,深層卻能用化于無形的精神感染兒童,并以此促發(fā)兒童的感悟、感思和感懷。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兒童科普散文《翅子之心》(喻虹著)在書寫鄱陽湖作為候鳥之鄉(xiāng)發(fā)展史的過程中,分別以白鶴、鄱陽湖、兒童小宇為觀察視角。詩性語言以及充滿溫情的講述讓人領略了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至善至美。一曲曲溫柔動人的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的合奏展示了人類三心,即生命心、大地心和成長心的核心要義和價值指向。
生命心:從理解至實踐
生命心既指涉主體對自身存在的發(fā)現(xiàn)、思考和理解,更指涉主體對不同生命主體及關系的體悟和省思。無論對于人類主體還是對于自然主體,生命心的覺醒從時間維度上來說都應以早為宜,在空間維度上則是以覆蓋更多的可互動主體為成熟的標志?!冻嶙又摹窇驯е嬲\而充滿母性的力量進入這一話題,整部作品因之充盈著大愛的情懷和厚實的分量。
對于生命心所蘊含的能量場域,作品從兩大層面展開了探討。第一層面主要為對以“風”“小白”等為代表的白鶴群體既友愛又不乏斗爭和傷痛的生存狀態(tài)的描摹。白鶴作為江西省“省鳥”,其生命觀念與人類可等效觀之。作品顯示的“生命同理心”一來增添了講述的生動性,二來也符合兒童觀念中的“萬物有靈論”。“野獸和鳥對人的呼叫聲與人的語言似乎相像,而它們的行為也是像人那樣受思想的支配。人們十分合乎邏輯地設想在野獸、鳥和像人一樣的爬行動物身上存在靈魂。原始心理不得不承認在動物身上也有那些被歸于人的靈魂的特性,那就是,生和死、意志、判斷和在幻覺與夢中見到幽靈的能力。”樸素而真摯的認識決定整部作品始終彌漫著對生命心的挖掘。對于兒童讀者來說,不教而教的方式,形成的是內外部的和諧,也讓他們對生命產生更本質的體認。
作者用體貼入微的方式講述了白鶴作為個體和族群等不同的生命角色所呈現(xiàn)的生命心的樣態(tài)。作為個體,即使是年幼的白鶴也必須為了基本的生存不斷提高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的能力。生命心的內核中保持著對生命繁衍、傳承以及不斷綻放的自覺追求。因而,作品敘事的本心、動力就與活性、張力形成了貫通,達成了一致。小白鶴為爭奪食物與其他白鶴打架,寧愿挨餓也不食臭魚等情節(jié)在將鳥類人格化的同時也將其特性以可感的美學化方式展現(xiàn)出來。以“風”為代表的成年白鶴,除了捍衛(wèi)家庭、家族和家園,還需保護種群不走向滅絕。它們在與影響自身生存的敵人斗爭時,表現(xiàn)出絕對勇敢的戰(zhàn)斗者姿態(tài),生命心因之獲得了內在的英雄格調。從兒童文學作為審美形態(tài)的精神力量來看,兒童讀者從閱讀中取得的收獲毫無疑問形成了可能超越故事本體的內能?!帮L”的妻子為救小白鶴觸網而亡即是對生命的最高敬意。白鶴種群生存不易,但它們?yōu)樯孀龀龅呐?,得到了人類的關注和護佑。由此可見,生命心并非孤立存在于某一物種內部,作為具有靈性的倫理價值,其映射的正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內在契合性。生命心的本質屬性就是大愛之心,是具有明確是非觀念的對一切生命的敬畏。
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破壞大自然的事件時有發(fā)生,白鶴也難免遭受厄運。作者對生命心進行書寫,并未回避現(xiàn)實問題,這是探討生命心的第二層面。直面問題,恰恰是生命心不斷生長的基石。人類若無反省意識,生命心就不可能建構得完善和強大。當然,直面問題必須再度進發(fā),走向全面解決問題才能成就更高的追求。無論是“百鳥合唱”的歡悅還是鄱陽湖人為百鳥歸來做出的一切行動,都讓生命心突破理論想象,走向全面實踐。生命心的價值由此亦可能走向更高維度的實現(xiàn)。
人類的良知正促使其不斷對自身曾經的過失進行反思甚至修正,正因為如此,生命心才得到更大范圍的擴展。鄱陽湖自然保護區(qū)日漸擴大的規(guī)模就是人類生命心不斷覺醒的重要證明。作者在敘寫自然保護區(qū)的狀況時,沒有采用從外圍進行硬性說明的方式,而是通過具象的小切入點生動地闡釋了人類在生命心的推動下做出的充滿愛意和善意的保護行動。無論是基于食物保障還是身體護理,抑或是精神撫慰,人類都在真誠地為以白鶴為代表的自然生命奉獻源源不斷的愛心。流淌在作品中的生命心不僅讓白鶴的數(shù)量逐年遞增,更使得地球的生命之光更加燦爛。
大地心:從滋養(yǎng)至升華
《翅子之心》對于生命的熱愛和眷顧從對大地的親近和擁抱開始。作品對于大地的歷史及發(fā)展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相交織的維度展開言說。作為承載一切生命的母性形象,大地總是被很多言說者所忽略。而這也是諸多文學作品缺少生命底部動能的關鍵所在。《翅子之心》對于世界萬物發(fā)自內心的篤愛首先源于主體對大地的深情回歸。正是因為大地之母毫無保留地產出、供養(yǎng),承納著一切生命的休養(yǎng)生息,世界才如此生機勃勃。因而,對生命的熱愛與對大地的敬仰是不可分割、互為一體的。作為一部兒童文學作品,這一深刻的認識不僅符合兒童純天然的萬物一體化理念,而且有益于兒童形成更為清晰的對世界萬物物質與情感關系的認識。
作品內蘊的大地心理念并非通過空洞的抒情或說教實現(xiàn)。對于大地之上不同生命個體乃至其相互關系的演繹,作品始終用“情感”以及“哲學意蘊”作為推力,使人物的表現(xiàn)既情境化,又具象化,更包蘊著揮之不去的可延展性。一部文學作品真正的動人之處絕不在于其外在化地宣告了什么,而在于內藏于作品之中可資反復咀嚼的人類共同的文化血液,它方可使文本獲得更為廓大的意境。《翅子之心》敘事的精妙之處就在于:以可見的有形之物、之事,于無形之中抵達了對大地心的深度觸摸和思考,這便是文學情感蘊藉深厚的表現(xiàn)。
在《翅子之心》中,大地心的表征首先立足于對以鄱陽湖為核心的自然生命存在體的動人刻畫。作品第二章以鄱陽湖為觀察對象,這一選擇固然是出于兒童文學受眾的需要,但也說明敘事者對于大地本身的復歸之情。將鄱陽湖的歷史發(fā)展娓娓道來,不但讀來令人感到親切隨和,而且給予大地更多表達的空間,無形之中也就賦予了大地以生命主體的色彩。因之,“歷史與當下共生,當下與未來交織”,大地心與整個世界的互融性得到敞開式的立體表達。大地心并不拘泥于土地本身,所有生于斯長于斯或成于斯的生命,比如蓼子花、蘆葦、大樟樹等一系列自然之物,在文本之中都與大地有著最深層的連接,并與大地開啟了不同層面上的精神對話。大地給予一切生命以滋養(yǎng),自然之物也以各自的方式給予大地各種形態(tài)的回報。這種相互間的呼應,使得大地本身獲得了絢麗的生命色彩。而這一關系深刻地表明,厚愛大地必然是人類的最佳選擇。文本對蓼子花、蘆葦、大樟樹等飽含情感的描繪亦可見自然之美的純粹。大地心就是以最樸素的形式創(chuàng)造了一草一木,并造就了自然世界參差并行之美。
除了生長于大地之上的自然之物,與大地密不可分的石鐘山、橋、落星墩等具有文化意蘊的事物也在作者的敘寫中充滿了詩性和浪漫情懷。大地看似無言,卻是歷史發(fā)展的觀察者和見證者。歷史千百年滄桑,無論是喜悅還是傷痛,均銘記于大地之心。因之將大地心簡單地總結為環(huán)保意識又不免狹隘。大地心應是一種人文情愫,大地作為記憶的有機體遠比人類更具有時空超越性。這也提示出,人類應該珍惜和厚愛大地,而不是相反。作品在誠懇而融入的敘事中并未粗暴地說教。所有充滿愛的情感和情緒都以一唱三嘆的方式自然地形成意象系統(tǒng)。因而,從文學反芻的視角來看,作品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具有更為自在的延伸性。兒童讀者作為接受群體,被滋養(yǎng)的審美所帶來的價值顯然優(yōu)于被灌輸?shù)摹?/p>
“鄱陽湖三鮮”、“星光”、雪花,都為鄱陽湖大地增添了濃郁的超越物自身的光澤,這其實便是大地心進行轉化的必然結果。退田還湖、全面禁漁等人類的行動進一步將大地心落到實處,推向深廣。文本中“烏龜和白鶴”對世界的探討,本質上就在豐富大地心的內涵。動物尚且如此,人類更應珍視我們共存的家園。大地心厚德載物,最終必將超越國界,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與俄羅斯“克塔雷克”國家公園簽訂的戰(zhàn)略合作備忘錄便是大地心自然升華的生動詮釋。
成長心:從個體至多維
在作者看來,大地上的生命永遠向陽而生。對于當下鄱陽湖的生態(tài)景觀,作品沒有停留于外在意義上的盛贊,而是充滿靈性與理性地探索著如何使之向前發(fā)展。因而,作品第三層次的核心要義就在于對成長心的剖析和探究。
“成長主題在小說、童話、詩歌當中的作用日益顯著,然而蓬勃發(fā)展的同時也暗含了一些問題:對于人生信念與哲學的思考勢頭明顯不足,作家的出版作品的數(shù)量與質量不成正比,以及寥若晨星的兒童理論專著和對西方作品的翻版式模仿……”在《翅子之心》中,作者并沒有回避成長敘事,反而真誠、勇敢地擁抱對象本身,因而也就在無形之中規(guī)避了低層次的模仿問題。
作品對于成長心的體悟主要從三大層面展開。
第一層面主要展示動物面對成長所進行的選擇和努力。作品描繪動物成長的筆墨主要落在小白鶴身上。小白鶴們都有愛撒嬌的特性,即暫時性地回避成長。愛撒嬌一方面是求取愛和保護的心理使然,另一方面也多少說明小白鶴們進取心的匱乏。由于幼年白鶴尚不能全然感知生命中潛在的風險,其成長之路還需要成年鶴的教育和幫助,更需要在現(xiàn)實歷練中獲得成長的內在動力。鶴爸爸對于小白鶴不愿覓食的現(xiàn)狀沒有采取直接教育的方式,而是通過各種暗示激勵小白鶴。小白鶴在鶴爸爸的鼓勵之下不斷成長,直至獨立飛翔。在被動式的成長過程中,引路者的智慧和策略尤為關鍵。這也啟示著人類,教育本質上是以對象可接受的方式推動其走向自覺上進之路。況且,外圍條件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所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同樣需要接受新條件的檢驗。而主體的成長在此就顯示了足夠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層面展示的則是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可貴探索。作品以小宇一家三代的經歷為線索講述了成長對于個體的重要意義。人的成長是在和世界互動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的自我發(fā)現(xiàn)、調整和提高。如小宇爸爸逃學一段就被描寫得跌宕起伏。作品沒有簡單地賦予人物所謂的高級化人格,而是允許其在自身視域內展示屬于個體獨特生命階段的真實特性,對少年心理毫不做作的刻畫使人物不易走向套版化。當主體跨越了思維的狹隘值域,成長也就在試錯之后逐步建立起來。這個過程看似頗費周折,但對于人的成長和生命卻是有益的積淀。成長如果平鋪直敘反而缺乏感人心魄的力量,正是在碰撞中不斷地實現(xiàn)自我轉型和超越,方才顯示成長的正向價值。
第三層面展示的則是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交流所形成的雙向甚至是多維的成長。其實,不僅是人類可以引導自然生命成長,自然生命同樣也可以指引人類成長,而后者往往為人類所忽視。作品中爺爺和白鶴“風”的關系被敘寫得充滿溫情和張力。二者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對對方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從一名年輕的漁夫成長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船長,爺爺?shù)耐懽兣c“風”的引領密不可分。那不僅是一次生命的關愛,更是一次方向的暗示。而成長在此就被賦予了更高意義上的哲學要義。正是“風”對爺爺成長的引航決定了爺爺以及鄱陽湖畔的人們后來對白鶴發(fā)自內心的愛和接納。生命之間的深層對話關系因此具有了更為動人的根基。當我們看到候鳥們愉悅地接受人類的饋贈時,我們看不見的是人在饋贈過程中自我精神意義的一次次成長。小宇因救助“小白”,懂得愛不是占有,鳥類必須飛翔,必須回到自己的世界;小宇通過畫鳥的翅膀不斷認識自我,認識夢想,認識世界。所以,真正的成長是內宇宙不斷完善的過程。只有真心熱愛這個世界并且積極投入、回應這個世界所有的愛,成長才會自然而然地發(fā)生。所以,成長心就是人以及自然向善向美的內在心靈的修行。
科普散文《翅子之心》用充滿溫度的筆法敘寫了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故事。故事里流溢著的悲天憫人的生命心、大地心和成長心猶如涌動之泉,滋潤著世間一切有愛者的靈魂。如果創(chuàng)作的最高技巧是無技巧,那么,科普的最高技巧是否如《翅子之心》:用心融化一切,一切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