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村時村看我 ——寫在石亭調研之后
編者按>>>
2025年7月,為向費孝通先生的經典名著《江村經濟》學習、致敬,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辦“追隨大師,暑期望道”鄉(xiāng)村調查活動,8名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陽鎮(zhèn)石亭村,走進100戶村民家里,采訪、調查一個村莊農民的生活、生產情況,以期比較深入地反映和探討當今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和問題。本文是參與此次鄉(xiāng)村調查的同學以白描的方式記錄下的一篇紀實的文章。
費孝通先生留下著述《江村經濟》一本,以最初的田野調查形式描摹出上世紀30年代中國鄉(xiāng)村之輪廓。
“禮失求諸野”,黟縣碧陽鎮(zhèn)石亭村,安臥于山水之間,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徽州鄉(xiāng)村面貌。
費老講,“任何變遷過程必定是一種綜合體,那就是:它過去的經驗、它對目前形勢的了解以及它對未來結果的期望”。若能以石亭為窺見中國鄉(xiāng)村嬗變之孔洞,也是致敬費老,尋找鄉(xiāng)村出入進退之路的一種嘗試。
山野尋訪
踏入石亭村第一日,一種夾雜泥土與炊煙的生氣,就長久縈繞。城市的規(guī)整與疏離在此消融,我們師生一行似乎是闖入了一首正在呼吸的唐詩。此處詩人眾多,板壁的紋理、溪流的清響、田埂上隨意斜倚的鋤頭都算在內,低吟淺唱著。
這方水土,自有其運轉千年的肌理與脈搏,而我們的“調研”,更像是一次小心翼翼的“浸入”——屏息凝神,試圖觸摸那些在日升月落間發(fā)生的運行與變化。石亭村七日,就在這略帶忐忑的初識中,同一卷未及完全展開的畫卷一般,緩緩鋪陳在前。
漠漠水田飛白鷺,踏出房門一步,半步已在畫中。我們一行中有學生不識白鷺惹得老師們“大驚失色”,有同學嘴上附和表示沒有想到,其實心里暗戳戳打鼓,下次若以“田中作物”出題,恐怕自己也難逃“吃癟”。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確實對于鄉(xiāng)村知識太過陌生了。
上山是個“見世面”的好機會?,F(xiàn)在的石亭由原石亭村與枧溪村合并,2008年合村并鎮(zhèn)時期,洪山、嶺腳等五個村民組一同歸入石亭。相比于山腳下的上下石亭而言,山上幾個村民組似乎多了一些璞玉未雕的質樸,風光獨一份。
石亭村黨總支書記錢龍和副書記余永忠的車子在調查團里算是“搶手貨”,哪組坐上車子,哪組就能上山。我們在最后一日“搶到”上山機會,去洪山與嶺腳拜訪一遭。
盤山公路和山體擁抱得緊緊的,似被山風吹亂的發(fā)絲貼合在臉頰上。傍山一側時不時躥出一簇簇蔥綠的枝丫,不斷襲擊著我們伸出窗外拍攝的器材。盤山路最窄處將將容許一車通行,若不巧碰上會車,只能由上山方向的車倒車至略寬的位置緩慢騰挪。但余書記開得還是極為流暢的,他講“唯手熟爾”,不管是誰,多練都能自如應對這樣的山路,我們覺得個中不見得包括我們這幾個。
枧溪順著谷地的走勢蜿蜒而下,在平坦的山腳匯入漳河。枧溪再往上溯源,就是多股山泉,泉水至清,能看到里面的石斑魚四處流竄。河邊漁佬不少,有的垂釣,有的則在夜里置一捕魚簍,天明后起來收成。
我們在老裁縫程國和屋里正聽他講他兒子從沈陽退伍時怎樣選一次性拿退伍費的,緊接著又話頭一轉招呼我們來看與我同齡的他的寶貝蝴蝶牌縫紉機。這時,一個頗為面熟的“漁佬”提著大紅桶走進屋來,我定睛一看,是我們昨日訪談過的李躍明。他是專程來找老程顯擺自己釣到的石斑魚的,約莫有十一二條,在桶底蹦跶個不停。他看到我們一眾“熟人”都在,更眉飛色舞了起來。
李躍明聲音表達不盡清晰,說話也有些重復顛倒,與我們交流稍有困難,源于幾年前的車禍造成的聲帶受損,外加骨折、視力損傷,不能做工,還是依傍著那次事故的賠償。妻子去世十年,李躍明說這樣生活倒也清凈,但轉而提到車禍之前做工的老板如何拖欠工錢、不給交保險??吹贸?,所謂“清凈”是自我安慰之語,其對生活境況之不甘與無力,言語之間皆有流露。奇怪的是,我看他釣魚時,卻又是一副自在逍遙的模樣了……
石亭是個手藝人不少的地方,除了遇到老程一個老裁縫之外,還有篾匠、木工之類。我們后來碰到了田軍。田軍師傅算起來年紀并不很大。他早年學了扎實的木工手藝,家境本殷實,靠著一雙巧手和力氣外出謀生。幾年前眼部不適,沒有及時就醫(yī),最終確診視神經萎縮,視力逐漸下降。前些年,夫婦兩人又雙雙罹患肺癌。
如今生活主要依靠昔日的積蓄維系。兒女皆孝,有心補貼,田軍夫婦卻總覺過意不去,不愿多添負擔。田軍說起前些年和老伴住院時,兒子二話不說趕回家貼身照料。兒子越孝順,他卻越自責。“要不是得了這種壞病,兒子娶媳婦也不會這么難了。”現(xiàn)在的田軍,很少出門,看電視也提不起興致。坐在他家略顯陳舊的堂屋里,看著他摸索著倒水,指關節(jié)粗大,依稀可見當年做木匠的痕跡。他平靜地講述著,仿佛是講旁人的故事,言語間擠出“認命”二字,讓人心頭發(fā)澀。臨別起身,田軍師傅送我到門口。他忽然伸出手,握住了我們的手腕。力道不小,讓人感到一種懇切。他目光努力聚焦在我們臉上,聲音不高卻清晰:“下次你要是再來石亭,記得還來看看我。”
走出院門,晚風拂過,夕陽將身影拉得老長。下次再來,定要帶上些好茶,在小院里聽他講講年輕時走南闖北做木工的故事。
人間煙火
在洪山村民組走完最后一戶,屋外的雨識趣地停了。此時對面的山峰真可以說是仙氣繚繞,不得不為之驚嘆。這小飛機此時不飛,更待何時,我們迅速打開無人機包,架起機器。小飛機在這村莊里大抵還是稀罕物件,我們自以為是地如是想,腦中已經祭出一套解說詞,只等著老爺子們投來好奇目光。可事實倒是讓我們有些尷尬了。大爺問飛機是大疆哪個型號,他說枧溪是“愛飛客”們常常來的取景地,他看來看去,認了機器,基本操作也了然。臨走前,他補一句,你們的飛機太小,風大飛不穩(wěn),信號容易丟。除下這事,在下石亭我們還注意到不少老太竟刷起短劇,如非親眼所見,不承想短劇受眾還將奶奶一輩囊括在內,且看得癡迷。
周芳容是位82歲的獨居老太,但精氣神很足,一點沒有耄耋之年的影子。我們人還在院中,只聽見屋里一陣嘈雜,夾雜著叫喊與耳光聲,書記以為出了什么岔子,一個箭步沖進院內。屋門一開,老太正捧著手機哈哈大樂,耳背愈發(fā)嚴重,手機聲音開得太大,奶奶擺擺手,招呼我們進去。豎屏短劇,內容是富豪隱藏身份迎娶保姆,報仇原配云云,果然爽文爽劇不是只為年輕人設計的。周老太說自己越老越八卦,愛看些“抓小三”的事。劇情雖然只能稱狗血,但是其中善人善報、惡人遭殃的簡單道理,大概就是周奶奶所謂的“快人心”之處。
有了“紅果短劇”的鋪墊,抖音在村中老人家中之普及,就顯得沒那么讓人驚奇了。
李雨萌同學幸運成為了蔣士昌1900余個抖音粉絲中的一員,當然,大爺沒回關她的賬號,還讓她小受打擊。點進他的主頁,大多是和老伴兒帶特效的自拍視頻,除了“花開富貴”特效外,還有老伴兒跳廣場舞的視頻,村子里黃梅戲巡演、碧陽舞龍燈,大爺也會發(fā)些“隨拍”。我笑稱蔣大爺是宣傳委員,深諳大眾傳播之道。
我們建議蔣大爺搞搞直播,或許去播每天傍晚時分活動中心的四五桌乒乓球,會引來不少關注。蔣大爺用呵呵一笑表示感謝,“不搞了不搞了,直播有什么賞金(應該想表達直播間打賞)搞不懂,萬一人家騙我錢?!?/p>
期待重逢
我們一行打算最后能夠出一部微型紀錄片,經歷過完整的石亭十二時辰,不生出想記錄的心,是很難的。
每天早上四五點,濃墨似的夜色尚未完全稀釋,窗外沉寂的水田已有了動靜。一種沉穩(wěn)而單調的鈍響,一下,又一下,固執(zhí)地敲著黎明的寂靜。
循聲望去,微茫曦光里,一身影彎著腰,幾乎與水田泥濘的表面平行。老伯正獨自揮舞一柄長鋤。每次舉起、落下,都激起渾濁的水花,黝黑的泥浪在他身后緩慢地翻卷、攤平……
說來太過慚愧,這篇散記都已經行至末尾,我們才倏地想起竟然有一拉過鉤的約定未履行。
石亭村主路向東北方向的丁字路口位置,有一小賣店。一對夫妻開了二十多年,暑期是外嫁到臨安的女兒幫忙經營。小賣店這幾年并不賺錢,好在是自己家房屋的一樓,不用另付房租水電,能勉強經營下去,也算是給阿公阿婆找點事干。外賣這幾年在村里多起來,“搶奪”了小店的營生,自提點成了小店的新業(yè)務,蔬果零食在手機軟件上下單,可隔天從縣城送至小鋪。平臺傭金實際少得可憐,一日僅幾毛錢,刨去村民來取包裹時拿走的幾個小鋪中的塑料袋,這業(yè)務利潤為負。
五歲的小外孫女在店里上躥下跳,把貨架上的物件擺成各種稀奇古怪的形狀。小姑娘看到我們手里握著的相機,兔子似的撲上來,讓我們給她拍照,烏得發(fā)亮的頭發(fā)被汗浸成了一綹一綹。我們給她和小伙伴拍了幾張,她立馬伸出小手要照片,我們向她解釋相機里的照片是存在卡里的,答應她過兩日沖印出來送給她。
小妹在臨走前可勁拽住了我們的衣角,吵鬧地重復著“不許騙人”,一邊理直氣壯,一邊臉上羞得染上了紅暈。我們連連答應,表示也會“附贈”一張狗的肖像,然后,舉起相機對著四仰八叉躺在小店門前的黑黃狗“咔嚓”了一番。狗也好像很明事理似的,擺出頗為嫵媚的姿勢。照片拍完,走出小店十米,舒一口氣,低頭看到衣角上一個小小濕手印,想起小妹好像剛抓過盆里的泥鰍。
“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誰變誰是大笨蛋。”
約定未履,估計惹得小妹哭鬧,確實該當“大笨蛋”一罪。
個么也好,下次還要以“大笨蛋”的名頭,再進石亭,再看石亭,再認識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