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松探參
“參王都是往下長,向下要營養(yǎng),所以根就扎得深,根深,汲取的營養(yǎng)就豐富,越豐富就越往下長,幾年十幾年不露臉、不出頭,是常有的事兒。也只有這樣,才可能長成參王——這和做人是一個道理,太張揚,愛顯擺,扎不下身子,不能埋頭苦干的人,一般都很難成事,尤其成不了大事。”
一
抬頭仰望,高大的門楣上,是44個凸起的方石,44個方石上面,是44個雕刻著灰底黑字的“參”,真草隸篆,無一重復(fù),11個“參”字排一排,4排一列,錯落有致,猶如軍陣,橫亙于館名“中國人參博物館”下,參參如林,嚴陣以待,氣勢恢宏。
我尋思著,這座“中國人參博物館”的設(shè)計者,為何要這么突出這個“參” 字?其實,“參”的意思并不簡單,最少有四個讀音:can,shen,san,cen,都是第一聲。can,有加入、考察、進見等義;shen,指參宿,二十八星宿之一,是中國古代星宿體系的組成部分、天文定位的關(guān)鍵星座,也是詩詞歌賦離不開的意象;而cen,有“參差”不齊之意;san,在古代是“三”的另一種寫法??梢娺@個“參”,是多義詞,而用在這座博物館高大的門楣上,是在彰顯人參博物館豐富的內(nèi)涵與遼闊的外延嗎?我默念著“人參”兩字,琢磨著:是“人”在“參(can)悟”還是“參(shen)”在“參(can)禪”?“人參”兩字為什么“人”在前而“參”在后?是有人才有參,還是人本先固而后參禪開悟即成人參?玄機沉奧,令我目眩。驀然,我看見了我逝去四十多年的、遙遠的奶奶:正是仲夏上午,距離做飯還有一個多小時的空閑里,我家平房前大槐樹下的陰涼地上,端坐著奶奶和四五個小伙伴,傾聽著奶奶講——人參的故事……
二
奶奶是天津人,不知道她怎么會懂那么多事情。那天奶奶在給我們講胡蘿卜有營養(yǎng),要多吃,忘了是哪個小妞兒問奶奶:有比胡蘿卜更有營養(yǎng)的嗎?奶奶笑了,說:有,當(dāng)然有,人參就比胡蘿卜更有營養(yǎng),但是稀罕,見不著啊。那時候,我們都沒見過人參。奶奶接著又說:過去人老了,快不行了,宰只老母雞和人參一起熬湯,用熬好的人參母雞湯,喂老人喝上一碗半碗,老人就能緩過來;或切幾片參,讓老人含在嘴里,也能挺幾天。
這么厲害???人參長什么樣呢?我問。奶奶說:人樣兒。人樣兒?是,人樣。有大有小,大的跟胡蘿卜一樣大,小的跟小胡蘿卜一樣大,參頭是向外長芽的,蓮籽黃豆大,抗在參肩上,身下有兩條腿兒,腿兒上長了很多須子,有粗有細,都長得長。我們瞪大眼睛,看著奶奶。奶奶說:人參生長在深山老林,特別少,就是山里人,三五年也難得碰到一棵兩棵,很金貴呢。為什么呀?一小妞兒問。奶奶說:人參先開花后結(jié)果,果里包著籽兒,果落地,如落得不是地方,遇上陰濕雨天,籽兒漚爛了,很難生根;而能長成“參王”的人參,多是被鳥啄食的參籽兒,入肚沒消化,在鳥溫暖的肚子里待了幾天,又被拉(排泄)了出來,再落回森林,恰好遇到合適的陽光雨露,就生根發(fā)芽成活了。這樣??!小伙伴們滿臉都是新奇的表情。
參不僅長得像人,而且活得也像人呢。奶奶接著說:聽老輩人講,參鬼得很,會躲采參人,所以每次上山,采參人都要選黃道吉日,在深山老林鉆十天半月或更長時間,見不到參的影兒,是常事兒。偶爾遇到了,采參人就要喊山,大聲地喊“棒棰!棒棰!你別跑!你是俺家一根草!”要反復(fù)喊三遍,如果這時候有人應(yīng)了,也跟著喊“棒棰!棒棰!你別跑,你是俺家一根草!”那么,這棵參就屬于應(yīng)和的所有人。如果沒人應(yīng)聲,這個采參人就發(fā)財了,從腰間抽出根紅繩兒,輕輕地系在參苗的脖頸上,等于宣告了這棵參的所有權(quán)。之后,整理衣帽,畢恭畢敬,莊嚴無比地、再俯地向參磕三個響頭——謝天謝地謝自己的好運氣。
三
別以為采挖人參很簡單,奶奶說:好的采參人挖出來的參,都是全須全影兒,哪怕一絲絲的參須,都關(guān)乎著這棵參的價格。所以,挖參一定要挖很大個坑,先從一邊挖開挖深,然后一點一點往前“起”土,遇到十多年的老參,大喜后,就是要下大力氣,吃大苦了。參根有多深,你就要從它身邊挖多深的坑,而且不能間斷,下午發(fā)現(xiàn)下午挖,挖到幾點是幾點,不分白天黑夜,直到起出這棵老參為止。為啥呀奶奶?不吃飯嗎?吃飯,只能圍著參吃,傳說你要是挖一半跑回家吃飯了,這參就會跑,你回來就找不到了。其實吧,奶奶說:就是被人挖走了唄。所以,挖參人在這時候,吃喝拉撒就都在參身邊了,哪還敢往家去?待一點點、一點點將參連根帶須起出來,還要從周邊的坡地上,鏟出一塊長滿綠苔的地皮,輕輕鋪在地上,將全須全影兒的參,小心翼翼地放躺在綠苔地皮的邊上,之后再輕輕地將參卷進去,這還沒完,還要用隨身帶著的大粗布,將它順著裹緊包好,然后將它放進背簍,收拾收拾家伙什,才能踏實放心下山……
奶奶,老參一長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它又沒長腿,我不信采參人發(fā)現(xiàn)不了。我問奶奶。奶奶說:參是有靈之物,它可不像大樹,年年長,月月長,越長越高,很好找。參是今年冒個芽長長,天冷了,它就落葉枯萎縮回去,沒準幾年都不露頭,再露頭時又是一個小芽子,長一年也長不了多高,跟野草一樣,一歲一枯榮,根本看不出埋在土里的大小,唯一能看出點兒情況的,就是它的葉子。七八年的參,分出的枝杈上,也只有五片葉子,如果遇到了,只能判斷它大體的年歲,要想準確分辨出老參的年齡,那要看起出來的參脖兒了,是粗是細,年輪幾何,那里的學(xué)問可就大了去了……
奶奶,參為什么老躲著藏著,不往外、往上拼命長呢?奶奶這回哈哈大笑了起來,說:好孫子!這回你問到根子上了。我開始不是告訴過你們了嗎?參,像人。參王,像人杰。一般的參,長三五年,就被人起走了,那是長得特別順的參,陽光雨露土地都合適,所以呢,就枝繁葉茂,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也就好命不長,早早被人起走了。相反,陽光雨露土地都不是很好的參,再遇到嚴寒一擊,它就不往外、往高長了,它往哪里長呢?你們猜猜看吧?往地下長?一小妞兒試探著對奶奶說。對!奶奶夸獎她聰明,之后又說:參王都是往下長,向下要營養(yǎng),所以根就扎得深,根深,汲取的營養(yǎng)就豐富,越豐富就越往下長,幾年十幾年不露臉、不出頭,是常有的事兒。也只有這樣,才可能長成參王——這和做人是一個道理,太張揚,愛顯擺,扎不下身子,不能埋頭苦干的人,一般都很難成事,尤其成不了大事……
在我沒見過人參之前,人參的大名就如雷貫耳了。那是哪一年呢?容我想想吧。應(yīng)該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父親從東北出差回來,給奶奶帶了一只裝在盒子里的人參。那第一眼太難忘了!竟然真的有頭有腿兒,像個小人。我一把奪過來,沖廚房喊叫:奶奶,人參,像小人兒!父親一把拽住我,順手就給了我一巴掌,說:干參,別弄碎了。奶奶聞訊過來說:不礙得,不礙得,回頭買只老母雞燉了熬湯喝。父親說:媽,這是給你的。奶奶笑了,說:知道,我哪喝得了一鍋湯?孩子們見天長身體,整天聞不到腥,這回一塊兒給大人小孩都補補。我記得沒過幾天,燉老母雞的參湯就熬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嘗嘗人參是啥味道。白白的雞參湯,奶奶特意給我撿了幾片參,我急忙拿勺子舀出參片吃。呸呸,苦的!我大聲嚷著,便吐在了桌子上。奶奶一邊用手撮起那碎參片,一邊笑著說:越苦越補。說罷,便將手里的碎參送進了嘴里。于此,我算是知道了人參的滋味兒。
四
這次來撫松,我們先看了地頭大棚里人工種植的參苗,后又跑到山上看林下參。真正長白山上的老山參,因為封山不讓上,或即使讓上,怕一時半會兒的,也很難見到。但無論是大棚里的參苗,還是林下棚里的參苗,都大同小異,一律都是三葉五葉參,而我此次來長白山,是奔著來看參王的,我思忖著:現(xiàn)在的人參都是人工種植,野山參上哪兒找呀?漫步在中國人參博物館,我嘀咕:這么大個館,應(yīng)該有鎮(zhèn)館之寶——參王。果然,進館不久,就看到了一幅老參王的照片,只見那棵參王龍首高昂,身子短粗,下身又長了三四節(jié)小龍骨,都一拃長,分叉著雙腿,長須蜿蜒盤旋。仔細看說明:“1981年,北崗公社4名社員采挖到一苗百年以上的大山參,重285克(合舊制九兩二錢),是當(dāng)代的山參之王,曾作國寶存放在人民大會堂吉林廳。”看來一睹“參王”真容的愿望,只能通過這張老照片去想象了。不過看看這張老照片,也算飽了眼福,總是和奶奶講的“參王”對上了卯。
看博物館的展覽,好像與我奶奶講的人參的故事差不多,沒有超越我的想象。唯一不同的,是這里的展示與說明更有歷史依據(jù),剛好彌補了奶奶講述傳說的不確定性。如說人參在中國的采挖歷史,就記載得很清楚,公元3世紀始,長白山人參即被發(fā)現(xiàn)、利用,并進入中原。唐朝時期,長白山一帶所產(chǎn)人參已成為向中原朝廷進貢的珍品。而奶奶并不是先知先覺,她給我們所講的有關(guān)人參的故事,一定是一代代人口口相傳下來的,現(xiàn)在又被我寫下來,講給我的女兒與子侄們聽。
長白山人參以撫松為主,占主產(chǎn)區(qū)一半。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撫松調(diào)整參業(yè)用地,推廣人參種植。1980年,成立了人參研究所,人參產(chǎn)量及出口量居全國第一。1982年,成立參茸公司,建成人參精制加工廠,生產(chǎn)長白山紅參、禮品參、人參切片、人參皂苷等。1987年,撫松生產(chǎn)的長白山紅參被評為第36屆世界發(fā)明博覽會尤里卡金獎,是世界首塊人參金牌。如今,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發(fā)展,撫松人參銷往美國、英國、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僅撫松參茸公司年經(jīng)銷人參300多噸,經(jīng)銷額4000多萬元,出口達160多噸,可不就是長白山的“參王”?
要告別撫松了,我尋思著:老母親今年90周歲,我到長白山人參主產(chǎn)區(qū)采風(fēng),該給老母親買棵老參,孝敬孝敬老人家。走進一家人參經(jīng)銷店,轉(zhuǎn)了一圈,拿不準買哪棵參好,無意間低頭,看到個大瓶罐子掛著“非賣品”的牌兒,里面黃澄澄,不知道泡了什么。服務(wù)員說,這是老板給他家老人做的,把20年的野山參切碎,用最好的椴樹蜜泡制成山參蜜,一罐15斤。老板是個三十歲左右的婦女,滿臉喜興,聽說我要買了孝敬90歲的老娘,便說:好,賣給你。當(dāng)即留下快遞地址,掃碼付賬,內(nèi)心的滿足與喜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