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拾花樓的肘子
青島的美食多,青島的美食家也多,散文家王開生就是其中之一,王開生質(zhì)疑我為什么不寫青島的美食,只寫太平角的咖啡館,我說太平角的咖啡館在全國也是少有的好去處,青島的美食太多了,我寫不過來啊。
這一次我要寫一寫青島的美食,拾花樓的肘子。
青島拾花樓(全稱“拾花樓藝術(shù)酒店”)是一處融合百年歷史、文化底蘊與現(xiàn)代文旅體驗的獨特空間,位于青島市南區(qū)龍山路,原是青島民族資本家、“面粉大王”高實甫的故居,始建于20世紀(jì)初,屬德式巴洛克風(fēng)格建筑。1978年曾是青島市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駐地,2024年首次作為文旅空間向公眾開放。建筑保留了紅磚墻、紅色牛舌瓦屋頂、意大利風(fēng)格觀景角樓,庭院內(nèi)三株百年菩提樹見證青島百年滄桑,菩提樹開花時節(jié),落英繽紛,歲月如葉,塵界與天界渾然一體,故命名為拾花樓。
老鄉(xiāng)彥生多次向我推薦拾花樓的美食,這次陪家人度假,終于如愿以償。我們的用餐安排在三樓,看得見藍天白云,想象到碧海清波(當(dāng)年可以俯瞰大海),海風(fēng)裹著咸腥味鉆進百年菩提的葉隙,拾花樓的德式拱窗外的紅瓦燦爛如霞。前廳藍印花布簾子一挑,劉總便進來了,她送來了他們店自制的烏梅飲,說味道特別適合小朋友。
拾花樓的菜精致,裝涼菜的碟子不大,色彩多樣而平穩(wěn),頗有腔調(diào)。彥生說,他們做的肘子很有特色。我想青島的肘子和他們的海鮮一樣出名,肘花更是美名遠揚。全國各地都有肘子做得好的品牌店,拾花樓的肘子味道真好嗎?肘子剛上桌就給我驚喜,像主角亮相,燈光下竟透出瑪瑙紋路:瘦肉絳紅如礁巖,肥膘凝脂似浪沫,皮凍晶瑩若海玻璃。滿滿的一大盆,我說這么大的量(青島菜的量比北京還大)吃不完吧,一盆肘子就足夠我們幾個人的午餐了。等我們嘗了一塊之后,入口先是涼浸浸的膠質(zhì),齒尖一碰便“噗”地化開,咸鮮里竄出微酸,后味泛著麥芽香——原是啤酒的余韻,自此我們就放不下筷子了,一直吃到盤子見底。
劉總介紹說,燉肘子講究“三慢”:慢煺毛、慢鹵浸、慢卷壓。豬肘須選嶗山黑豬后蹄,皮厚膘薄,皮朝下攤在油紙上,抹層紅腐乳與甜面醬調(diào)的“海西醬”,撒一把脆花生碎、腌嫩姜絲,卷緊后用麻繩捆成襁褓狀,上壓青石鎮(zhèn)一夜。焯水時必添一盅即墨老酒,浮沫如碎雪滾開,撈起的熱肘子投進冰泉“激”一道,皮肉“咔”地收緊,活像鍍了層琉璃殼。做菜時,要加八角、桂皮、肉蔻,再添半罐青島啤酒,又抓一把曬干的海紅(貽貝)提鮮。肘子入甕,小火咕嘟三時辰,香氣從角樓廚房一路漫到信號山腳——這一句可能有點夸張,但香味在舌尖上回旋是真的。
彥生近年來苦練書法,遍讀國學(xué),時有對偶佳句,他多次來拾花樓品嘗美食,曾寫下對聯(lián),我記錄在此:“晨光初透時,坐百年菩提下食冷切肘花,樹影斑駁落于盤間,恍見光陰切片;暮色四合際,登德式角樓上啖熱煨肘湯,遠眺匯泉漁火明滅,耳畔似聞潮聲?!睂懗隽耸盎堑沫h(huán)境與美食共美的氣氛,讓我們的舌尖享受之余,又有了詩意的回味。
席間還有一趣事,和我們一起用餐的有個5歲半的小朋友,愛喝拾花樓自制的烏梅飲,這飲料酸甜可口,是盛夏的冷飲佳品。小朋友喝了之后,便開始“研究”烏梅飲的說明,發(fā)現(xiàn)商標(biāo)上在介紹拾花樓藝術(shù)酒店功能時,有“藝木展覽”的項目,童心好學(xué),便問彥生:“藝木”是什么?我和彥生忙著贊美肘子的美味,沒有在意,等酒店劉總再次過來,小朋友指著飲料的瓶子,又向劉總請教:什么是“藝木”?劉總說:應(yīng)該是“藝術(shù)展覽”,哎呀,好幾年了,都沒有人看出來。小朋友恍然大悟:藝術(shù)展覽我就懂了。劉總馬上通知有關(guān)部門,讓印廠趕緊重印商標(biāo),將“藝木展覽”改為藝術(shù)展覽,并獎勵小朋友一個造型精致的五角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