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記憶里的宏大歷史 ——觀影片《天寶》
電影《天寶》根據(jù)藏族紅軍戰(zhàn)士天寶的人生經(jīng)歷創(chuàng)作。影片兼具人物傳記、戰(zhàn)爭歷史、民族題材等多重屬性,是一部飽含紅色基因的革命歷史影片,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該片的藝術特點首先表現(xiàn)在題材內(nèi)容的拓展和深入挖掘上。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漫長歲月里,有無數(shù)英烈前輩、英雄豪杰為之奮斗,付出了生命。他們中的很多人名留青史,被記錄在共和國的歷史檔案中。長期以來,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多聚焦于重大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雖然佳作頻出,但隨著時間推移,部分作品因內(nèi)容雷同、風格接近而缺乏新意,難以引起觀眾共鳴。如何在革命歷史題材中實現(xiàn)突破,找到與當代觀眾的連接點,是這類影片亟待解決的課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作者把目光投向革命隊伍中的普通一員,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不曾留下特別偉大的英雄事跡。但正是這些如歷史長河中水滴沙粒般的普通人,用平凡鑄就了偉大。這種創(chuàng)作視角的轉變,既豐富了革命歷史敘事,也為此類題材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天寶就是革命隊伍里千千萬萬個戰(zhàn)士中的普通一員。影片以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記述了他投身革命,在革命隊伍中成長的經(jīng)歷。相對于以往常見的重大歷史和英雄頌歌,天寶的故事顯得有些平凡。但是影片通過他的個人記憶,又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緊密相連。像三過草地、激戰(zhàn)百丈關、卓克基會議和《告康藏西番民眾書》、延安抗大的民族班等。這些事件對中國革命的意義和影響,直到今天才被人們充分認識。天寶當時只是一名普通紅軍戰(zhàn)士,他不可能了解中央上層的決策過程。他記下的只是三過草地的經(jīng)歷。為什么馬上要走出草地了,卻要原路返回?為什么還要一次又一次地踏入草地?這種以小見大,從個體記憶出發(fā)來展現(xiàn)宏大歷史的敘事方式,是當下革命歷史題材的一個新視角。
其次是抓住人物的獨特性,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無論什么時候,人物都是電影的靈魂,從一部宏大的歷史長卷中凸顯出個人魅力,讓人物去征服觀眾是創(chuàng)作的關鍵。天寶既是一名普通的紅軍戰(zhàn)士,又有著獨特的個性特征。他的人生之路充滿傳奇,從一個寺廟的小扎巴到紅軍戰(zhàn)士,再到共產(chǎn)黨的干部。這條路是屬于天寶個人的,也是與別的紅軍戰(zhàn)士不同的。唯有抓住這獨特的一個,才能讓人活起來,賦予影片藝術感染力。
作為藏族人,天寶和他的前輩一樣,畢生心愿就是去布達拉宮朝拜。然而,他的虔誠并沒有換來期待中的神靈庇佑。相反,他的小弟弟被賣掉,母親哭瞎了雙眼。如果不是遇到紅軍,天寶自己也可能會殞命在朝圣路上,紅軍救了他的命,他慢慢地了解紅軍,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在革命隊伍里,他得到戰(zhàn)友的關愛,領導的呵護。其中,張連長是兄長,又是他的引路人,從天寶參軍直到他的成長,張連長都在默默地支持、幫助他,在戰(zhàn)場上為救天寶負傷。
與此同時,影片也表現(xiàn)了紅軍寧肯自己餓肚子,也不動藏族群眾的糧食的情景。這些都是天寶親眼所見的。所以他堅信“紅軍把窮人和藏族人當兄弟”,也義無反顧地加入到這支隊伍中來。
該片的第三個特點是用豐富生動的情節(jié)、細節(jié)講述故事。該片雖然是嚴肅主題卻充滿情趣,在平實的敘事中,挖掘生活本身的戲劇性。最富有戲劇性的是天寶與毛主席的三次見面。第一次是天寶給紅軍帶路,途中給“首長”送糌粑,那時他并不認識毛主席,只是單純地給紅軍首長送吃的。第二次是在延安,天寶(當時還叫桑吉悅希)擔任民族班的班長,毛主席給他起了漢文名字,從“物華天寶”中取兩字,桑吉從此成了天寶。第三次是在北京,西藏和平解放了,毛主席派天寶回西藏工作,對他寄予厚望。天寶也理解了毛主席當年在延安說的“解放了西藏怎么辦”的意思,為祖國的民族事業(yè)奮斗一生。影片通過毛主席與天寶的關系表現(xiàn)了領袖與普通戰(zhàn)士的關系。
《天寶》在影像美學和音樂創(chuàng)作上同樣獨具匠心,主創(chuàng)團隊對當?shù)刈匀伙L光和人文景觀的呈現(xiàn)恰到好處,使整部影片兼具藝術深度與觀賞價值。
(作者系原八一電影制片廠研究室主任、軍事影視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