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方到世界:清溪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不少漢學家、文學翻譯家都沒想到,抵達清溪村的當晚,迎接他們的會是一場精彩的花鼓戲表演。舞臺上,演員們身著鮮艷戲服,用婉轉(zhuǎn)悠揚的唱腔演繹現(xiàn)代花鼓戲《山那邊人家》中周立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chuàng)作故事、經(jīng)典花鼓戲《劉??抽浴防锖膳c樵夫的愛情傳奇……中外嘉賓在余音裊裊的花鼓戲韻中,切身感受到清溪文學村莊的文化氣息與溫度。
漢學家們走進周立波故居
這是清溪留給遠道而來的漢學家、文學翻譯家們的第一印象。當他們迎著緩緩落幕的夏日夕照走進村口,清溪正輕輕掀起它的美麗面紗:翻天覆地的鄉(xiāng)村新貌,百畝荷塘飄來的沁人荷香,錯落其間的作家書屋和主題民宿,村民安居樂業(yè)的幸福圖景……文學如清風入懷,悄然滋養(yǎng)著這座古老村落,以文旅融合之筆,描繪出鄉(xiāng)村振興的清溪答卷。
益陽清溪,這片孕育了現(xiàn)代作家周立波、見證《山鄉(xiāng)巨變》誕生的土地,又迎來了一場盛會——7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作協(xié)主辦的“在世界文學地圖上發(fā)現(xiàn)清溪——漢學家、文學翻譯家走進清溪村”活動在此舉行。來自11個國家的12位漢學家、文學翻譯家與9位湖南作家相聚這片文學沃土,共同開啟了一場跨越文化與時空的文學之旅。
把中國聲音傳播到世界:“因為中國文學,我們相隔萬里,卻一直心靈相通”
7月25日,烈日炎炎,與會嘉賓熱情不減。一大早,湖南作家協(xié)會清溪書屋正式揭牌,為當天的活動拉開序幕。這是清溪村的第22間清溪書屋,也是首家以省級作協(xié)命名的書屋。隨后,與會漢學家們走進周立波故居,向這位生于斯長于斯的著名作家致敬。
“周立波是位重要的中國作家,還是一位多面手,比如他也是一名文學翻譯。這座故居保存和修繕得很好,我很喜歡到這樣有歷史感的地方看看?!币晾蕽h學家艾森告訴記者,文學是伊中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的最好媒介,影響也最為長久。作為一名年輕的文學翻譯家,他將努力把更多反映中國現(xiàn)實的文學作品翻譯給伊朗讀者。
一踏入清溪,西班牙漢學家高伯譯就興奮地表示:“清溪村讓我看到了《詩經(jīng)》里的中國,陶淵明筆下的中國,它把古代與現(xiàn)代很好地連結(jié)在一起?!比麪柧S亞漢學家安娜動情地說:“學習中文這么多年,這就是我無數(shù)次在夢里看到的中國鄉(xiāng)村的樣子,荷塘、稻田,蟬鳴蛙叫,多美好啊?!?/p>
漫步清溪村,清溪書屋隨處可見。王蒙清溪書屋、遲子建清溪書屋、阿來清溪書屋、王躍文清溪書屋、劉慈欣清溪書屋……這些點綴于山水間的中國作家書屋,根據(jù)不同作家的創(chuàng)作特色進行了精心裝飾,作家各種版本的圖書應有盡有,還有很多游客來這里“朝圣”自己喜愛的作家。漢學家們在與書屋主理人的交談中了解到,系列清溪書屋由普通民居改造而來,由當?shù)卮迕窆芾?,解決了就業(yè)問題。這一切賦予了清溪濃郁的書香氣,為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了新路徑,讓游客體會到文學與自然、生活的美妙聯(lián)系。
“清溪村把文學當作經(jīng)濟發(fā)展的引擎,這是值得學習的地方。在我們國家,文學常常被視為藝術(shù)或?qū)W術(shù)話題。到這里才發(fā)現(xiàn),文學真的可以是國家或地區(qū)深入挖掘的資源,清溪村在這方面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蔽靼嘌罎h學家白蘭的一番話說出漢學家們的心聲:“清溪村雖是一個小村莊,但文學的力量讓它變得偉大”“文學村莊這個創(chuàng)意非常奇妙,關(guān)鍵它還真的改變了這里人民的生活”“這個村子把我們放在了書里,這是天堂的感覺”。漢學家們迫不及待地表達自己對清溪村的強烈感受,“這份對文學的尊重和珍視,讓我們非常感動。對文學的熱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真正未來”。
漢學家們參觀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
下午,大家來到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這里展陳的500余位中國作家的1000余冊文學圖書、百余份手稿,充分展示了我國文學事業(yè)的輝煌成就?!霸谝粋€村莊有這樣規(guī)模和品質(zhì)的文學展覽真是嘆為觀止”,土耳其漢學家吉來感嘆說。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展區(qū),漢學家們爭相指著陳列的獲獎作品《平凡的世界》《長恨歌》《生命冊》《本巴》等,激動不已地表示這是他們翻譯過的作品,還時不時就各自熟悉的作家作品相互交流起來。
埃及漢學家白鑫介紹自己翻譯《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的感受
埃及漢學家白鑫驚喜地看到館內(nèi)展示的以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脫貧攻堅為原型的歌舞劇《大地頌歌》,他曾翻譯過同一題材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鞍⒗畤液孟駴]有類似的報告文學。我翻譯十八洞村的故事翻譯了很久,要查很多資料。這本書告訴世界,中國是怎么做脫貧工作的,在埃及翻譯出版后,反響很大,感染了很多讀者?!卑做伪硎?,他也有興趣將這個舞臺劇翻譯介紹到阿拉伯國家。
在結(jié)束觀展時,每一位漢學家都用本國語言為清溪村留下一句真摯的感受和祝福。哥倫比亞漢學家羅一人舉起自己用西班牙語寫下的清溪寄語說:“我的這句非常簡練,就是‘入鄉(xiāng)隨文’,我知道中國有句俗語叫入鄉(xiāng)隨俗,在清溪村就得入鄉(xiāng)隨文,文學的文!”
“全球漢學家文學譯作清溪書架”啟動儀式
緊隨其后,“全球漢學家文學譯作清溪書架”啟動儀式在珍藏館二樓報告廳舉行?!耙驗槲膶W,因為中國文學,我們相隔萬里,卻一直心靈相通,我們雖然初次謀面,卻已經(jīng)算是老友相逢?!敝袊鲄f(xié)創(chuàng)聯(lián)部主任黃國輝在主持時表示,漢學家朋友們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把中國文學的聲音傳播到世界各地,一直秉承對中國語言、中國文學的尊重與熱愛,構(gòu)建著不同文化間交往和理解的橋梁。
啟動“全球漢學家文學譯作清溪書架”,旨在展示世界各國漢學家對中國文學的翻譯成果,促進中外文學交流與互鑒。啟動儀式上,思黛捐贈了劉慈欣《三體》三部曲保加利亞語版本;白鑫捐贈了《魯迅小說選》、劉震云《一日三秋》等20部作品的阿拉伯語版本;勞諾捐贈了麥家《暗算》、格非《隱身衣》、阿乙《下面我該干些什么》等4部作品的芬蘭語版本;羅一人捐贈了《道德經(jīng)》、阿來《蘑菇圈》等作品的西班牙語版本;施露捐贈了魯敏《荷爾蒙夜談》、張悅?cè)弧独O》等作品的荷蘭語版本;宗博莉·克拉拉捐贈了周立波《暴風驟雨》、莫言《蛙》、余華《活著》等作品的匈牙利語版本;艾森捐贈了《論語》《大學》《中庸》等7部作品的波斯語版本;約萬諾維奇·安娜捐贈了莫言《檀香刑》、余華《在細雨中呼喊》等作品的塞爾維亞語版本;高伯譯捐贈了《詩經(jīng)》《論語》《中國志怪小說》等7部作品的西班牙語版本;白蘭捐贈了老舍《茶館》、北島《波動》等3部作品的西班牙語版本;吉來捐贈了 《孫子兵法》等作品的土耳其語版本;哈立德捐贈了老舍《我這一輩子》、張煒《九月寓言》等6部作品的阿拉伯語版本。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館長曹孟良為漢學家們頒發(fā)“入藏證書”;益陽市文聯(lián)主席劉益希為漢學家們頒授“中國清溪文學之友”紀念牌。
翻譯過《塵埃落定》的吉來、翻譯過《云中記》的羅一人與阿來清溪書屋的主理人合影
匈牙利漢學家宗博莉·克拉拉與中國文學打交道20多年,她特別帶來了一本1953年在布達佩斯出版的匈牙利語版《暴風驟雨》。“它不屬于我個人的翻譯成果,卻是我最想帶來清溪村的一本書?!笨死f,這本書曾在上世紀50年代讓匈牙利讀者看到中國農(nóng)村的風雨變遷,也看到一位作家對土地與人民的深沉情感。整整70年后,它“重回”作者周立波的故鄉(xiāng)清溪村,“這本書仿佛走完了它的一次文學旅程——從清溪出發(fā),在異國輾轉(zhuǎn),再回到它精神的原鄉(xiāng)”。
據(jù)悉,“全球漢學家文學譯作清溪書架”啟動后,將持續(xù)動員廣大漢學家們把自己的譯作留在清溪圖書珍藏館,讓它們成為珍藏友誼、珍藏人類文明互鑒的文學印記。
從清溪出發(fā)走向世界:“正是這樣的文學村莊,為人類保存著精神原鄉(xiāng)的坐標”
“在地性與世界性——從清溪文學村莊談起”座談會上,中國作協(xié)外聯(lián)部主任張洪斌主持活動,中外作家、翻譯家圍坐一堂,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互動。他們從清溪村談起,從文學創(chuàng)作、文化傳承與文明交流出發(fā),分享了各自對中國文學的理解與感悟,以及在翻譯與創(chuàng)作中遇到的挑戰(zhàn)與收獲。現(xiàn)場氣氛活躍而溫暖,不時響起掌聲和笑聲。
“記不得多少次來清溪?!?0多年前,作家王躍文第一次來清溪,此后每一次到此對他而言都是“朝圣之旅”。去年《家山》英文版在英國首發(fā),他去倫敦待了一段時間,在城鄉(xiāng)之間穿梭時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如《傲慢與偏見》《霧都孤兒》中,都能看到英國鄉(xiāng)村的面貌和發(fā)展軌跡。中國當代文學也在真實地映射當代中國山鄉(xiāng)發(fā)生的歷史巨變,而這樣的作品天然就具有地域性和世界性。中國作協(xié)的“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創(chuàng)作計劃”就是在2022年于清溪村啟動。王躍文介紹說,當代作家要像周立波、柳青那樣深入鄉(xiāng)土生活,真實地反映當代農(nóng)民的生活與成長,特別是年輕作家要接過前輩的接力棒,為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留下深刻的文學印記。
近年來,突尼斯?jié)h學家哈立德將張煒等中國作家的作品翻譯成阿拉伯文,他欣喜地看到中國鄉(xiāng)土文學正在突尼斯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引發(fā)熱烈反響。此次參觀清溪文學村,他深刻體悟到:深厚的世界性永遠生長自土地的根系。這或許正是中國作家永恒的土地情結(jié)——文學的靈魂終要回歸孕育它的泥土?!扒逑宓恼滟F,在于它揭示了文學的本質(zhì)。那些粗糲的泥土里藏著柔軟的心靈敘事;那些看似地域性的故事實則具備跨越疆界的共鳴。當全球化浪潮席卷,正是這樣的文學村莊,為人類保存著精神原鄉(xiāng)的坐標?!?/p>
芬蘭漢學家勞諾翻譯了劉慈欣的《三體》和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遞》。他以兩本書中的情節(jié)談到,對于一位文學翻譯家來說,如果他去過小說里描述的城市或地方,會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在芬蘭,有家文化基金會成立了一個叫“地方精神”的翻譯家旅行補助,每年資助兩到三名翻譯家到與他們的翻譯工作相關(guān)的地方旅行?!奥眯袝椭g家更好地完成工作?!彼嘈牛谥袊臅r間越久,他翻譯中國文學就會更方便,能更好地理解一些難翻的詞并更加準確地把它們譯成母語。“參觀清溪村,讓我收獲特別多。我相信并希望,在人工智能時代,還需要我們這些人類翻譯家。”
保加利亞漢學家思黛等先后分享了自己的觀點與經(jīng)驗。他們認為,在地性是文學生命力的源泉,世界性則是文學傳播力與影響力的體現(xiàn)。本土的也是世界的,鄉(xiāng)土的故事也可以打動世界各地的人。翻譯讓文學從在地走向了世界,讓文學跨越語言與文化的藩籬,成為連接不同民族與國家的橋梁。要始終守護好文學這一精神家園,在對話中看見彼此。
湖南作家代表馬笑泉、沈念、謝宗玉等在討論中表示,在地經(jīng)驗中蘊含著人類普遍情感的密碼。文學翻譯在跨文化傳播中起到重要作用,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更是文化的重新安置和共鳴的創(chuàng)造。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時,要更加注重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以彌補文化差異,讓中國文學更好地走向世界。清溪村的文學實踐為湖南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通過與漢學家們的交流與合作,湖南文學將更好地走出國門,展現(xiàn)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
伊朗漢學家艾森用波斯語為清溪村寄語:清溪文學之鄉(xiāng),才情匯聚之地
“在地性與世界性”探討一個村莊的文學實踐,更在借此思考文學該扎根何處、去往何方。正如張洪斌所言,“在地性”是具體的生活經(jīng)驗,是寫作者的坐標;“世界性”則是被看見、被理解、被對話的可能。“世界性”不是脫離“在地”的飛翔,而是對“在地”的一次次重新發(fā)現(xiàn)和深情回望。翻譯不是把一部作品“改裝出口”,而是一次深刻的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中國作家與漢學家之間,也不是簡單的“輸出與接受”,而是文學意義的共同締造者。
清溪村,將文學深植于每寸土地,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吸引來自世界的目光。漢學家、文學翻譯家走進清溪村,并非旅程的結(jié)束,而是全新的開始。這片充滿詩意的土地將繼續(xù)深耕在地性經(jīng)驗,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參加活動的漢學家和湖南作家在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