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韩高清在线观看,四虎在线观看免费永久,欧美日韩高清不卡免费观看,草草福利视频,天堂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一屁股跌進洞中
來源:解放日報 | 周華誠  2025年07月28日08:16

我們往叢林中去。晚春的叢林,草木氣息濃郁。攀爬之時,微汗出來。水竹的新筍已抽到半人多高,野生一年蓬在道旁開出白花,樹林中的金銀花藤蔓也垂下了雙色花朵。

這是一條隱秘的小徑。平時少有人至,看得出來,已荒棄日久。而深入數百米許,忽見叢林深處,草木遮蔽間,有一個不甚引人注意的洞口。

向導說,就是這里了。

那鐵門銹跡斑斑,上面掛著鐵鎖。我們開鎖入內,看見有彎曲的臺階通向黑乎乎的地方。

接下來,是見證奇跡的時刻:這個毫不起眼的廢棄的通道,將通向一個內部面積達近3萬平方米的巨大的地下溶洞。該洞不僅面積大,而且內部結構復雜,景象奇異壯美——在穹頂之上,無數鐘乳石如倒生的玉竹,依然滴落著一粒粒水珠。粗壯的擎天玉柱自穹頂貫入地底,頂天立地,撐起整個洞窟。玉柱身上纏繞著龍的紋樣,仿佛遠古傳說里盤古開天的留痕。溶洞石壁上,石幔的褶皺層層疊疊,如此生動,似乎被風剛剛吹起。石筍林立的海底森林,其實也是海洋生物的幻影。

在這溶洞之下,有一條地下暗河奔流不息,傳說直通東海?,F在,我們身處這座以“瑤琳仙境”命名的地下溶洞中,在七彩燈光的營造下,產生了不知今夕何夕的恍惚感,也生起了飄飄忽忽的神仙意。因為,億萬年的自然之手方才造就這般奇幻的景象,怎不叫人一下子恍惚起來?

恍惚,太對了,如夢如幻的奇景,真令人恍惚——說到底,如果去除所有的想象與幻覺,這洞內的一切,不過是碳酸鹽結晶在億萬年水流的持續(xù)作用下,造出了這般奇景。水滴石穿的寓言,在這里正好相反——水愈滴,石愈生長。若是打開手機上的燈光,照亮那鐘乳石末端一顆將落而未落的水珠,加以持久的凝視,你將會發(fā)現巨大的秘密:這顆水珠里隱藏著整個溶洞的法則,也隱藏著天地之間星辰萬物的詩篇。

回過神來,你會問自己:我是誰?我來自何處?我怎么會在這里?

我相信來到洞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有此自問。

帶我們來此地的向導說,此“瑤琳仙境”地下溶洞的發(fā)現,是因為一次意外。1979年的某一天,有位美院教授到山上寫生,一不小心,一屁股跌進一個洞中。待他清醒過來,四面一張望,簡直大驚失色:這哪里是一個山洞啊,幾乎是一座仙境。他一定咬了咬自己的手指,唔,痛的,那么,這不是一個夢。

一個人跌進洞中,是對湮滅的古跡的一次重新發(fā)現。千萬年間的自然造物,這個溶洞事實上早已存在。據歷史記載,早在宋朝就有人發(fā)現此洞,游客不少,有詩人還將此洞比作仙境。到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桐廬知縣楊保彝將其正式命名為“瑤琳仙境”,并留下題刻。到清末,因洞口塌方,入洞之路徑消失,此洞便封存于人間。直到很久以后,那位畫家來此山上寫生,咣當一聲——

畫家的這一跌,直接促成了一個旅游大產業(yè)的形成。1979年,此溶洞被重新發(fā)現后,當年9月16日,當地政府組織一行24人進入洞內考察。專家們論證和評估后,1980年,“瑤琳仙境”一廳試開放,當年接待游客達17.6萬人次。次年,這個數字上升到45萬人次。要知道,這是在連“旅游”概念都沒有形成的年代,大量游客蜂擁而至,為桐廬的經濟發(fā)展帶來了何等壯觀的流量。直至今日,桐廬仍是文旅大縣。

讓我們想象一下,進入洞內考察的首批24人中,那位畫家應該也在其中,他將向世人講述那驚魂一跌的過程。但他一定不會想到,他的這一跌,將為這個縣開啟旅游的驚人能量。我們還可以想象,進入洞內考察的24人中,應該也有縣政府的干部、水文專家、地質學家,當然還有本地村民為向導。從代代相傳的故事里,村民們一定早就聽說這座山里藏著一個隱秘的仙境,那里一定住著幾位神仙,神仙之間說不定還會吵架,就像俗人一樣彼此鬧意見。后來洞口的坍塌,說不定就與此有關。村民舉著火把,帶著專家重新進入溶洞,古老的傳說在眼前終于得到了印證。當火把照亮石柱與石幔,驚醒洞窟中沉睡的蝙蝠時,這一行人一定難掩內心的緊張與激動之情。他們會不會意識到,這個古老的溶洞將開始書寫全新的一頁?

探訪“瑤琳仙境”的當日中午,我重讀了《桃花源記》,甚是羨慕那個漁人?!熬壪?,忘路之遠近”,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契機。只有天真之人,一個略無心機之人,才可以任意前行,忘乎所以。忘何所來,亦忘路之遠近。再往下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哇,神奇的地方快出現了。當讀到“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處,我便停頓住了——一下子聯想到,桃花源其實也是一個洞啊,而那個武陵漁人,不正是那個寫生的畫家嗎?他們都是這樣猝不及防地,一屁股跌進了洞中。

晚春的草木氣息依然濃郁,花香陣陣,我們也仿佛在芳草萋萋中前行。我們不走景區(qū)的大門,而是讓向導帶著走了一條廢棄的秘密小徑,去訪“瑤琳仙境”。這一路,忘何所來,亦忘路之遠近,正如我們的人生,一路前行,只為路上的風景。哪有什么目的地啊,是這一路的風景太吸引人。想到這里,便覺得寫文章的陶淵明若執(zhí)筆至此,手也一定停頓深思,須臾間可見一滴墨汁從筆尖跌落,水墨在宣紙上洇開。

桐廬這個地方,是有很多神仙一樣的人的。譬如說嚴子陵,披著羊裘,煙波江上釣釣魚,皇帝老兒讓他去當官他也不去。富春江上,后世來來往往的人多了去了,不是為名來,便是為利往,人們坐著船從嚴子陵釣臺經過,都要掩面而過,或趁著暮色沉沉乃至深更半夜偷偷過。為啥呢?生怕跟嚴子陵一比,自己顯得太俗了。

所以,桐廬是一個能給人啟示的地方。很多人一來此地,便覺自己掉進了一個洞中。這個洞是給人用的,既可以在洞中修行,也可以在洞中野炊;既可以學一學嚴子陵的高風亮節(jié),也可以假裝羞愧掩面而過,繼續(xù)經營自己的人間大業(yè)?!艾幜障删场钡亩匆彩侨绱耍瑑|萬年間的造物奇跡,可令人感慨的東西很多,既可嘆洞之無涯,而吾生之有涯;也可嘆自然造物之艱,十年乃至百年,只為那微不足道的生長——此中深意,所感所悟,全憑個人造化。雖各有收獲,而所得之,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從“瑤琳仙境”出來,我與幾位友人又在天目溪上坐了一回竹筏。竹筏在水上漂著,緩緩移動,夾岸青山與天上白云也緩緩移動,如是夢境。清人劉嗣綰說:“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這一日,我們行在詩意畫屏中,紛紛向艄公建議在這竹筏上設置躺椅——以便讓身體更好地躺平,以便讓這沉沉的肉身與山水更好地貼合。因為,古往今來,人們總是在為一個理想的世界孜孜不倦地尋覓入口,以某種奇怪的方式,坐船側身而入或者一屁股跌進去。而在今天,留給我們的方式,已經不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