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聲里的小屋
編者按:
盛夏的蟬鳴、驟雨后的泥土氣息、畢業(yè)季的離別與憧憬……每一個夏天都封存著獨一無二的生命印記,它或許關(guān)乎一場懵懂的心動、一次無畏的遠(yuǎn)行,或僅僅是某個平凡午后,陽光穿透樹葉時,照亮了余生的靜謐與頓悟。今起請看一組《那年夏天》——
世間萬物的消失,實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譬如,我兒時夏季那鋪天蓋地的蟬鳴聲。和蟬鳴聲一起消失的,還有蟬鳴聲里的小屋。
曾幾何時,河水潺潺,穿村而過。河邊綠樹掩映之中,有一處外祖母的小茅屋。在屋前一小塊空地上,我和外祖母每天都有溫馨和精彩上演。
上學(xué)前,小外孫都會跟外祖母說一聲:“婆奶奶,我上學(xué)去啦?!蓖庾婺赣袝r在小屋里忙自己的事,就在里邊應(yīng)一聲:“去吧,一放學(xué)就家來呀。”
有時她會走出小屋,幫小外孫整整書包,理理衣角,問一問上學(xué)用的東西帶齊了沒有,叮囑道:“去吧,好好學(xué)字!”有時放學(xué)回來,人沒到,小樹林那頭便會傳來小外孫的叫喊:“婆奶奶,我放學(xué)啦?!薄捌拍棠獭?,為我們當(dāng)?shù)厝藢ν庾婺钢追Q。
一人獨居的外祖母,日子一如屋后的小河,舒緩平靜。偶或,有點小浪花,便是小外孫來也。
我十一歲時,到鄰村讀五年級的那段時光,是和外祖母一起度過的。
一到夏天,我最喜歡和外祖母一起去自留地上澆水、除草。剛栽下的山芋苗,才割過的韭菜,活棵還沒多久的茄秧子、辣椒秧子啦,哪個不要澆水呢?要除草的就更多啦!活兒干完之后,當(dāng)然也會有我的“想頭”:摘黃瓜。
我呢,頂喜歡爬到外祖父墳上澆黃瓜水,順手摘條黃瓜。用手掐去尚未脫落的瓜花,在衣袖上搓掉瓜上的癩釘子,洗都不洗,張嘴就是一口。那略帶青澀,且清脆的口感,于咀嚼之中滋生出的淡淡甜味,一下子抓住了我味蕾。
在我那時的印象里,“吃麻紗”,是外祖母每天必干一件活兒。小茅屋的樹蔭底下,外祖母從身邊水盆里拿出麻皮,放在腿上,用手指剔開,然后一縷接一縷,手指在接頭處輕輕一捻,幾乎是同時將捻好的麻絲在嘴邊“吃”過,原本一縷一縷的麻絲,便神奇地成了麻線。之后,順順地堆在身子另一邊的小扁子里。
“吃”好的麻線,還得繞成一個一個的團(tuán)兒。外祖母不僅“吃”的技術(shù)好,繞團(tuán)兒也很有一手。她繞出的團(tuán)兒,個頭一般大,上秤盤,幾兩一個團(tuán),其他不用再稱,數(shù)數(shù)個數(shù),斤兩就出來了。這到織布師傅那兒應(yīng)驗過好多回,堪稱精準(zhǔn)。不止于此,外祖母繞的團(tuán)兒,還是空心的,易于晾干。那細(xì)細(xì)的絲線,繞成空心,真的是難!這讓我知道了,什么叫一絲不茍。“那不會曬么?”我覺得外祖母過于為難自己。一聽小外孫的話,外祖母就笑了,“呆扣伙,麻紗嬌得很,一曬就脆,織不成布啰?!蔽宜坪趼牰送庾婺傅脑挘K究沒看清她“吃”麻紗的絕活兒。
“扣伙”,乃我之乳名,外祖母所賜予。一個“扣”字,她老人家的心思盡現(xiàn)。不止于此,她還說服了自己的胞妹,將胞妹的外孫女說給了我,訂了一門娃娃親。
外祖母為我的婚事,還真是做過一番切實的盤算。她之所以整個夏天都用來“吃麻紗”、織“夏布”,是想為小外孫預(yù)備下將來婚床上的夏布蚊帳。那幾匹夏布,確實存在過。母親說,是外祖母親自送到我家門上的。
然而,她老人家終于沒能看到自己“吃”的麻紗用在外孫的婚床上,便被一場大火奪走了性命。
那是一個夏夜,外祖母無意中碰翻了床頭柜上的油燈,點燃了小屋。被“畢畢剝剝”毛竹爆裂的聲音,還有那映紅了半邊天的熊熊火光,驚醒的舅舅們,在小屋前看到了一只燒焦的門框。門框上赫然懸著一把小鎖,孤傲地懸著,近乎惡毒。
外祖母在燒毀的門框下被發(fā)現(xiàn)時,整個人已蜷縮成一團(tuán),極小,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