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韩高清在线观看,四虎在线观看免费永久,欧美日韩高清不卡免费观看,草草福利视频,天堂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朝發(fā)夕近”的唐代荔枝
來源:解放日報 | 丁紅旗  2025年07月20日08:48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約在大和四年(830年)前后,意氣風(fēng)發(fā)的杜牧面對國力殘破、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寫下這首《過華清宮》。

千百年來,此詩到底寄寓了何等深刻的諷喻意義,關(guān)鍵在于當(dāng)時身處富麗堂皇的華清宮的楊貴妃所吃荔枝運送的艱難程度——這看似是一件瑣事,其實背后彰顯的是整個大唐帝國的交通運轉(zhuǎn)能力。

唐人的陳述,集中見以下三種文獻:

李肇《唐國史補》卷上:“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杜甫《病橘》:“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支?!薄督鈵灐罚骸把追矫坷m(xù)朱櫻獻,皆是嶺南貢荔枝?!?/p>

天寶末年進士鮑防《雜感詩》:“五月荔枝初破顏,朝離象郡夕函關(guān)。雁飛不到桂陽嶺,馬走先過林邑山?!?/p>

據(jù)《新唐書·楊貴妃傳》:“四方爭為怪珍入貢,動駭耳目。于是嶺南節(jié)度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進九章銀青階,擢翼戶部侍郎,天下風(fēng)靡。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shù)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注意一個細(xì)節(jié):嶺南節(jié)度使為討好楊貴妃,進獻珍品“最多”,也就意味著從嶺南運送貨物較為普遍。貴妃之所以“好食荔枝”,就是因幼年長于成都(她10歲時父親去世,然后養(yǎng)于洛陽叔父家),時常品嘗荔枝的美味,以致銘刻在記憶深處,經(jīng)久不忘。時已“恩寵聲焰震天下”的貴妃,一旦有機會,自然不惜代價再次品味這幼時難忘的美味。

華清宮,原名溫泉宮,天寶六載(747年)改名。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玉環(huán)出家為“太真”,天寶四載(745年)被封為貴妃。此前后,“玄宗凡有游幸,貴妃無不隨侍”,這一游幸之地,最多的當(dāng)然是新落成的驪山腳下風(fēng)光旖旎的華清宮(唐太宗時避暑之地為九成宮,距離偏遠)。雖然有學(xué)者多據(jù)《新唐書·貴妃傳》“每十月,帝幸華清宮”,言夏日去華清宮的可能性不大;其實,史書并不是說夏日不能去,只不過秋冬時節(jié)去得多而已。

杜甫的《病橘》寫于上元二年(761年),此時距楊妃自縊的天寶十五年(756年)僅過去5年,相信以寫實、“詩史”著稱的杜甫自不會在這一關(guān)鍵、重大事情上弄錯;因荔枝的運送必然是年復(fù)一年,很多次的,早已傳出了宮門;之后詩也明言“皆是嶺南貢荔枝”。關(guān)鍵是,天寶六年后,杜甫正在長安奔波、干謁,“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也自是能目睹這一情形。作為天寶末年的進士,鮑防更可能與杜甫一樣,都是親歷者。李肇,逝于大中八年(854年),時代雖略遠一點,但作為以“信史”為軌則和生命的《唐國史補》,自是有高的可信度。

不用質(zhì)疑,荔枝正是來自嶺南。一向以考斷謹(jǐn)慎細(xì)心著稱、公認(rèn)以“信史”為根基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卷二一五就明言“妃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驛致之”,肯定了這一基本事實。

荔枝從嶺南運至長安,有可能性嗎?

不妨從三個方面細(xì)細(xì)考辨:所走路徑、馬匹運送的速度、唐時的保鮮技術(shù)。

其一,所走路徑。從長安南下,至商州—鄧州—襄陽—荊州—岳州—潭州—衡州—郴州—韶州—廣州,這是當(dāng)日至嶺南的一條通路,是南北交通的主線,也是距離較短的路線,約1700公里(有學(xué)者舉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所載的里程計算,其實大可不必如此迂回,因宋代的里與今天的里不一樣,要折算)。對此路徑,白居易、元稹、杜牧等都在詩文里有過一些描述。

其二,馬匹運送的速度。司馬光提到了“馳驛”,應(yīng)該說,概述得相當(dāng)準(zhǔn)確,即通過驛站,騎馬飛馳而至。唐時,全國建立了健全的館驛制度,每隔數(shù)十里置一驛。這種設(shè)置,保證了更換馬匹、日夜兼程的運輸需求,史載能日行500里。如按這一速度,24小時騎行,1小時行20里,顯然較慢。今知馬匹1小時能跑60里至80里,因驛站的間隔設(shè)置保證了及時更換馬匹的可能;當(dāng)然,交接轉(zhuǎn)運也需耗點時間,一并按最低速60里算,日夜兼行,算上夜間騎行更艱難所花費的時間,4天左右也能到達。

不過,在非常情形下,如高層統(tǒng)治者的嚴(yán)令、地方官不遺余力的巴結(jié)等,類似《新唐書·貴妃傳》所載的“臺省、州縣奉請托,奔走期會過詔敕”,馬匹運輸速度可能突破常規(guī),“朝離象郡(今廣西崇左)夕函關(guān)(三門峽以西)”的說法雖不免夸大,但速度還是驚人的。

至于荔枝的保鮮,唐宋時有兩種觀點較典型。其一,裝在竹筒里,《荔枝史話》載:用大麻竹筒(口徑十多公分),把一球球連枝葉整理好的荔枝,用濕草紙包裹放進去,用蠟封口。其二,整樹移栽。北宋徽宗時,太師蔡京將結(jié)了果的小株荔枝樹在成熟前整體移栽到甕中,從福建運荔枝到開封。這比較勞民勞力。其實不用這般大費周章,因為唐時已有豐富的用冰經(jīng)驗。

唐代的采冰、用冰制度,見《唐六典》,“凡季冬藏冰,(每歲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所管州于山谷鑿而取之。)先立春三日納之冰井”?!耙磺Ф巍保@一藏量顯然比較豐富,“所管州”正說明各州亦有藏冰之地。這是因為藏冰窖的設(shè)置相對簡單,只要在地下深挖,構(gòu)筑一間儲藏室即可。更有甚者,《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天寶時豪奢的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于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也”。

有人疑問,唐時南方冬季有厚冰可取藏嗎?看一下柳宗元的《江雪》就行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茫茫的大雪正覆蓋著江水,顯然能夠取冰窖藏。這首詩寫于永州(今湖南零陵),正是在南方。更重要的是,唐宋時期,中國氣候正經(jīng)歷了由溫暖轉(zhuǎn)向寒冷的過程。

這就不難設(shè)想出一幅畫面:一個袋子包裹著混合著冰的荔枝,外面再裹上棉被之類的隔熱;一旦冰水融化,就再續(xù)上冰。退一步說,就算冰在荒村僻店中不能保有,但經(jīng)過大的州府時,當(dāng)不難辦到?;蛘哒f,至少能延長三五天問題不大。這并不是什么“黑科技”,而是基于有儲藏冰的前提——一個簡單但很實用有效的辦法。只是,我們不能知道,儲冰在唐時究竟是怎樣一種高昂的價格;但是,在權(quán)勢赫赫的貴妃或地方大員看來,估計也不是什么大問題。

比較一下同一時期杜甫的《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千萬不要靠近,一旦近前,就會惹來很大的麻煩。“炙手可熱”“嗔怒”等詞,明顯凸顯了老杜的憎惡之情。秉筆直書的老杜并沒有回避鋒芒。再次品味杜牧的《過華清宮》,確實有很濃的批判意味,但這更多的恐怕也只是已沉沉落下去的晚唐心緒在詩歌中的反映,非僅指千里騎送荔枝這一事。

這樣說并非為貴妃強作辯解,而是基于一種事實:如若冰在唐代的取得不甚難的話,這一長途跋涉運輸,也可說是借公家的驛站,給私人辦了一些事??祚R加鞭,恐怕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般嚴(yán)重、那般勞民傷財。當(dāng)然,是很費了一些錢和人力,這一點毫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