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祝勇耗時5年寫就60萬字長篇小說 《國寶》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史
作家祝勇在新書發(fā)布活動現場作分享。
作家祝勇的最新長篇小說《國寶》近日出版發(fā)行,以“人在,文物在”為主題的新書發(fā)布活動日前于紅樓公共藏書樓舉辦。
《國寶》近六十萬言的篇幅,以宏闊的筆力書寫中國近現代歷史,已入選2024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國作家協(xié)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第三期名單。小說通過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聚散流徙,講述其因南遷而波瀾飄搖的家族史,以小見大,以家映國,從煙火日常的民間立場見證磅礴滄桑的近代中國?!秶鴮殹酚秘S贍的細節(jié)還原歷史現場,以精彩的故事重建南遷之路,呈一代故宮人的守藏之心于紙上。
重走萬里南遷路線
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也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作家祝勇以文學筆觸帶讀者重溫歷史。
1933年2月5日深夜,一支特殊的隊伍悄然駛出北平紫禁城。一萬多個木箱在寒冬中沉默地向南移動,箱內封存著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基因——商周青銅銘刻著最初的禮樂,唐宋書畫凝結著文脈的溫度,明清瓷器流淌著技法的精魂。此時,東三省的硝煙已燒至山海關,日軍鐵蹄步步緊逼,故宮文物危如累卵。故宮博物院組織動員,將文物分批南遷。自此,浩瀚的皇家典藏在中國大地上經歷了長達十數年的顛沛流離。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在談到《國寶》創(chuàng)作背景時透露,祝勇為還原歷史真實,曾跟隨故宮文物南遷路線重走萬里,采訪了多位親歷者。了解越多,祝勇越是發(fā)現,這段歷史有太多難以盡述之處。為此,祝勇寫出一本非虛構作品《故宮文物南遷》,2023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v然如此,他還是覺得有很多話沒說出來?!胺翘摌嬜髌返闹饕蝿?,是對故宮文物南遷作一個大而全的脈絡敘述,沒有足夠的空間去挖掘人物的情感。故宮南遷的很多細節(jié)栩栩如生,在我心里呼之欲出,我覺得不寫小說都不行了。”長篇小說《國寶》由此誕生。
以歷史為骨,以人性為魂
故宮文物南遷牽涉人、事、物眾多,細節(jié)紛紜,要用一部小說作品去呈現,并不容易?!秶鴮殹愤x擇重點塑造一位叫那文松的故宮人。小說圍繞那文松護送石鼓等故宮文物南遷展開,從他的家庭離合映射出整個文物南遷歷史。當時文物從北京到了上海、南京,又繼續(xù)撤退至大西南,分為北、中、南三條路線。那文松負責護送文物撤退走的是北線,屬于三條線中的重點——沿隴海鐵路西行,先存寶雞,后穿越秦蜀古道,遷于漢中、成都、峨眉各處。
同時,以歷史為骨,以人性為魂,《國寶》描繪了抗戰(zhàn)背景下文化守護者的群像,在嚴酷歷史中捕捉人性的微光。
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在分享閱讀感悟時特別提及:“《國寶》這部長篇小說,對南遷這一事件進行文學性敘事,我個人覺得是填補空白之作。作家并沒有局限于對那一大事件之勢的敘事,而是同時寫了諸位國寶保護人及他們的家庭,寫親人、家族之命運的悲歡離合。”
《國寶》不僅是一部關于文化守護的作品,更是向故宮文物的致敬之作。小說將藝術品的命運與人性的掙扎交織,以鮮為人知的文物技術與藝術知識,喚醒讀者對文化與美的重新認知。
史海鉤沉轉化為文學虛構
從《故宮文物南遷》的史筆崢嶸,到《國寶》的詩性磅礴,祝勇做到了從散文到小說,從史海鉤沉到文學虛構的華麗轉身。《國寶》以虛構的力量,重現殘酷而復雜的抗戰(zhàn)現場;以筆為刃,劃開歲月迷霧,重現故宮文物南遷這段傳奇的文化征程。
作為上個世紀90年代國內興起的“新散文運動”的一員大將,祝勇在散文領域深耕多年。從“布老虎叢書”到故宮系列書寫,“祝勇散文”已成為當代文學一個不容忽視的標牌。
然而,從散文到小說的轉型并非易事。祝勇透露,《國寶》初稿被《收獲》雜志副主編謝錦否定,他虛心聽取各方意見,刪改十余稿,讀中改、改中讀,終將紀實的骨架轉化為虛構的血肉,完成了最終的藝術升華。祝勇回憶:“這部書寫了5年,不斷改動的打印稿摞起來有一人多高。”